思考当前我们课堂教学:孩子课堂学习吃力,目标任务不能完成,课堂参与寥寥无几,课后作业完成迟缓;老师们课堂口干舌燥,知识处理一讲到底,主体地位教师独占,学习权力全在教师。最终学生讨厌学校课堂,教师抱怨孩子难教,家长生气教师无能,社会评价学校不高。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当前我们普遍存在管理方式旧、课堂教学困惑多、学生养成教育难、队伍专业成长慢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问题,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精读好两类书籍,是循循善诱的基础---有字书与无字书。教务处严格落实研读课标、精读教材、深度教参、品读导案四类有字书籍的过程管理,把研读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整合。德育处引领教师用心解读学生这本无字书,全方面了解孩子学情,掌握孩子家庭背景,清楚孩子的交际范围。只有读好这两类书籍,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方可实现“心中有本,胸中有标,脑中有情”,更好的驾驭课堂,实现全人教育。 二、是把握好导课的温度,是循循善诱的保障。以“趣、奇、悬、妙”来设计导入语,以“趣”来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以“奇”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悬”来缔造文本的无穷魅力;以“妙”来彰显教师的传授艺术。因此开课时应抓住一个“巧”字,重视一个“趣”字,掌握一个“活”字,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三、是设计好问题的高度,是循循善诱的关键。有一句话是说“牛渴的自奔泉”,只有让牛渴了它才能主动去找水源,学生也是如此,只有让其想探究了,他才能主动去学,而我们不恰当的做法是“把牛强行引到河边,至于喝不喝那是它的事或强行让其喝水”,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让其“渴”,那最好用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来引领,倡导“问题式教学法”,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中心。 严格“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为“生成”问题。第二个环节:对生成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个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落实“五个步骤”: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定向,呈现教学目标。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第四步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第五步当堂训练,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当然,我们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完成这五个步骤,如果某一节课不需要拓展,我们完全可以不拓展,但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五个步骤。 四、是落实好小结与评价,是循循善诱的目的。 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形式很多,交流的领域也非常广泛,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等等形式的交流,客观民主的评价与反馈,达到情感相融、互信互通,进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