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书院小先生”德育活动整体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文献资料>>文献学习与反思(钱洁予2024.2)
 
文献学习与反思(钱洁予2024.2)
发布时间:2024-02-14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钱洁予

采菱小学级备案课题理论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

书院归来 “儿童先生”品格生态建构的研究

记录人

钱洁予

学习时间

2024.2

标题

      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理想与实践路径

来源

知网

主要内容

发现儿童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童年期开始被视为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这种观念自出现就成为整个近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保护儿童、保护童年也逐渐成为教育界最基本的价值观。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儿童的生命在人类早期并不被重视,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近代以来,儿童才被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生理和精神上获得独立的价值,这不仅体现在其年龄特征上,更体现在其存在方式上,但无论何种特殊都附着于儿童的生命之上,是保护这种特殊,抑或是发展这种特殊,都意味着必须从儿童的生命出发,教育作为一项成人的伟业,亦必如是。

一、成就和谐整全的生命

(一)儿童生命的诗性智慧与理性追求

儿童生命中天然地孕育着理性的种子,只是其理性的发展有其内在秩序,而不是靠外在世界的“教给”。蒙台梭利说如果没有内心的鼓舞,再好的外部刺激也不可能为人所觉察,[7]她还进一步引述盲人索尔面对光芒万丈的太阳所说的话“这个吗?———是浓雾”来表达这种缺少生命内在冲动与鼓舞的教育状态。过早的理性教育和成人介入,只会让儿童的生命被过度塑造。儿童的教育应该是诗性的,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一点提升理性精神,由此自然实现儿童生命诗性和理性的和谐发展。

(二)儿童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和适度开放性

无法避免又不能不承认的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格式化的过程,但作为学校和教育者要尽可能地延缓这种格式化,一方面拓宽儿童发展的生命之基,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的延缓为孩子的发展多留下一些空间,进而提高孩子的生命质量。一个人越保有自己的童真,以后的发展潜力越大,小时候成人化越严重就意味着生命的特定化和定型,长大了其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少,实现包容性成长就越困难。但现实却是孩子们正越来越失去纯真的模样,越来越像未成熟的果子,过早地使用了催熟剂,童年正慢慢消失儿童的生命要向生活敞开,这种敞开指向的并不是平庸的大众生活,而是蕴含美善追求的教育生活。“学校是特殊的环境”,“学校环境的职责由此在于尽力排除现存环境中的丑陋现象,以免影响儿童的心理习惯。”“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开明,学校认识到它的责任不在把社会的全部成就传递下去,保存起来,而只是把有助于未来更美好的社会部分传递和保存起来。”[10]因此,儿童教育又必须是审慎的,儿童生命的敞开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即面向世间的美好和卓越,无论是知识形态还是价值传递。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就是要行走在诗性和理性的结合处,保持生命的适度开放,呵护儿童生命的无限可能性,进而促进儿童生命的健全、完整与和谐,让他们独立自主,过上健全而有尊严的生活。惟有从孩子开始这种生活,社会才能形成健康的社会,每个人也才能获得生活的尊严。

二、实践路径

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就是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在现实中活出蓬勃的生命气象,显现生命之可贵的生机和活力,而不是理念世界的浪漫畅想。关怀生命、活出生命的姿态首先需要作为生命教育载体的教师活出生命教育的典范,并与孩子们共同经历生命的成长,展开认知性和生存性的生命教育。

(一)教师作为儿童生命教育的载体

生命教育不是刻意教出来给人看的成果,而是生命个体积极活出来的生命姿态,是置身于真实教育情境之中的生命个体活出来的生命本色。这意味着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和技巧,生命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活法。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首先要活出生命教育的典范来。如果自身生命没有一种生命教育的气质,就很难执行好生命教育的重任。教师展现出的生命气象、活出的生命姿态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引子。现代社会庸常化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的生命中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个体在投入社会的过程中,对自我的生命和道德担当日益消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自我放逐的队列。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卸下职业负担,消解了职业神性之后,仍然无度地放逐自我,进一步消解着个体生命的神性,越来越缺少作为个体的生命担当,也缺少作为教师的职业担当,教师个体生命不断矮化,生命气象日益委顿,生命虚空不断涌现。面对社会流俗和虚无主义的盛行,教师首先要勇于担当,不断对抗现实中的流俗之气,活出卓越的生命之姿,以个体的生命之姿成就卓越的教育气质,以此为儿童个体的生命发展奠基。但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展现出个体的生命活力,显达卓越生命的姿态,更要和孩子们一起共历生命的成长。教育一个小孩,就等于把一个灵魂的生死之权握在手里,把一个人的脚放在一条狭隘的路上。[11]在孩子面前,教师就该有教师的担当,而不应该有成人的姿态,应蹲下身来与儿童对话,正如斯塔尔夫人所言,只有能和小孩们玩耍的人,才是能教育小孩们的人。这“不是说教师要模拟孩子气和故意说出来的婴儿话,而是要完全忘了自己,觉得也是他们中间的一个,完全单纯地感他们所感,像小孩自己被他的生活所吸引着一样。”[12]教师就是要以这种姿态,在对话中向儿童敞开生命,实现对话双方生命的共同生长。这首先需要教师营造爱的氛围。儿童的教育是诗性和母性结合的生命的诗意。一位优秀的教师总是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温暖,而不应该是教条化、死板的知识教学。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是要让孩子开心地生活,快乐地奔跑,自然地成长。其次教师要理解孩子。面对孩子,不是教他,而是站在孩子的生命立场上,跟他心心相印,去同情他,去切身体会孩子的生命需求。第三教师要解放儿童,不仅仅是解放身体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要促成儿童生命的自主、自为与自觉,也就是儿童的人格解放,引导他们在精神领域构建独立自主的精神王国,在现实生活中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生活中面对的一切。

(二)两种路径

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有两条实践路径,一是认知性的儿童生命教育,一是生存性的儿童生命教育。认知性的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知识,并通过与生命有关的知识引导孩子们认识到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以何种态度,持何种情感对待世上其他生物的生命。认知性生命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关于生命的知识,包括儿童生理的知识、生命安全的知识以及保护生命尊严的知识。这些内容是可教的,可以通过认知来把握。相比于认知性生命教育,生存性生命教育是根本的,也是更需要的。生存性生命教育指涉生命体验和价值关怀,意在通过自身或他者的生命事件,引导孩子们将生命性的体验内化为生命情感,进而焕发认知,进入现场。这不仅把生命教育主题变成一个眼睛、思维里面认知的对象,更是超越认知的生命教育,将生命的认知转换为生存的体验。与认知性生命教育相比,生存性生命教育不仅更有价值,同时也更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成长方式。儿童不是用成人的理性思维思考,也没有成人在面对自然界动植物被屠戮的场景时的麻木和无动于衷,在儿童的眼里,万物有灵,万物平等,他们能用最真切的感情,将外在自然的生命带入自己的成长过程之中,进而丰富其生命历程,认识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可贵。正因为儿童对外物的生命敏感和体验式接触方式,所以成人要提供良好的生命体验环境,避免暴力、反生命的事件直接暴露在儿童的眼前。儿童对生命的体验应以向上、积极为根本指向,让儿童更多体验生命的美好,感受自然界蓬勃的生命现象,纵然是面对生命的挫折和悲痛,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也不是仅仅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无常,而是让孩子体验到无常中的生命力量,在悲伤当中活出美的质地。面对弱势的孩子,就要找到他生命的亮点,把孩子生命中的亮点显现出来,进而将消极的教育转变为以孩子为主的生命教育。真正的生命教育不是让孩子放弃对生命的想象,不是让孩子放弃对美好的事物的热爱。

心得体会

任何时候,任何情境,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都要尽可能地唤起孩子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爱,对真善美的爱,由此而唤起人性的尊严。“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的塑造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13]只有儿童生命的自然和真纯才能让人成为真正的人,所谓童心也就是儿童生命原初的自然本色和对外物质朴的情感,教育就是要从儿童的生命起航,并为这种生命护航,避免花粉消失,避免成长为蟑螂的结果。基于生命立场的儿童教育应让儿童在诗性的生命发展中,逐渐成长为饱含生命原初气象、健全和谐的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