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我小时候的传统美术课堂中,教师画一笔,学生们跟着再画一笔,每个学生的艺术作品基本都是大同小异。但在这高速运转的数字化信息时代,黑板也已“灵动”起来。我们已由传统的黑板课堂教学慢慢改变,数字化的大屏幕依然悄悄占领我们的课堂教学。
“灵动”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想象变得无处不在。
一.“灵动”课堂前规则。
一堂高效、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气氛活跃,活而不闹的,学生思维要活跃,创作表现时要用心、细心、专心。我从以下环节入手:
在每次上课前,我准备了3件小插图,分别是心、.眼睛和嘴巴。心是希望学生们时刻能把心放在老师的身上;眼睛是希望学生们的目光能时刻都在老师的黑板上;嘴巴是希望学生们把你的想法及时和人分享。直观简单的3个图片,让学生在课前就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加学习的热情。在上课前,各组长也要检查工具材料的配备,如在上《藏书票》一课,布置学生买kt板,刻刀。通过从学生自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比老师提供现成的资料,学生收益更大,学生自然学得主动。
灵动高效课堂要依赖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做好课前预习是高效灵动教学的前基础。
二、“灵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学习美术的基础,而游戏教学能最大的激发学生投身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激情,在学生心中点一把火。《绘画游戏》这一课本身也是一美术游戏课,目的是让学生在随意的线条内找到形,然后在形中进行添加,变化,形成具有个性及抽象性的儿童作品。但如果按一般的思路,让学生十分随意的画线,但学生往往会重复的画圆圈,或零乱的画直线,线条缺少艺术感,很难在其中找到变化多样的形来。而通过一个玩线的游戏,情况则大不相同,找来一两根线(毛线或其它),随意的放、扔、摆则出现了许许多多各不相同的形态来,通过这样的游戏导入,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情景下想象构画。游戏式的教学导入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激发了绘画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
简单的游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精神愉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中愉快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灵动”赋予想象。
没有想象,便没有科学发明,更没有艺术创造。儿童是最富于幻想的,数字化的大屏幕把神奇的天体,地上的花草、树木、河流等充分展示在课堂教学中,一切都会令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作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引导鼓励儿童大胆去想象、去创造,不能轻易否定儿童不合常规的想法,让“异想天开”“胡编乱造”等进入学生的艺术作品中。鼓励和欣赏孩子们探索发现新知,产生标新立异的创意,使他们做到敢想、敢说、敢做。
四、学会欣赏自己的作品。
“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出,也可以是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宜于模仿。在课堂中我较多地采用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的作品,然后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和反应,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既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学生对同班同学作品的评价,又让学生学习到别人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益的。另外组织学生看展出和有关的电视录像,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大的进步也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