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唱响轻松愉悦的主旋律,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课堂,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倾情互动,共同演绎鲜活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走进灵动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情境”。这就指出了情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妙创设教学情境,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回归生活——体验灵动世界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 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回归到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基础,阅读教学更应该如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作品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碰撞”,产生火花。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三、文本对话——跳跃灵动音符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应该创造与文本对话的课堂。如教学《九色鹿》这篇神话故事,主要写了九色鹿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一个落水者,却被落水者给出卖了。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回报的品质,同时也认识了一个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小人——落水者。再结合课后的问题,引导学生说说,假如自己是九色鹿,第二次与落水者相遇时会说些什么话?落水者会怎样辩解?这样的话题一抛出,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的境界,使课堂上下处处跳动着和谐的音符。
四、善捕生成——激活灵动智慧
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任何预设的课堂是不会成功的,因为预设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然而过分追求每一个提问,往往限制了课堂的生成,阻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紧紧抓住课堂资源,充分利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所以说,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灵活变通,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够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语文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五、课外延伸——更显灵动魅力
彼尔盖茨曾说:“哪个成功者不是阅读者,哪个领导者不是阅读者。”叶圣陶曾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熟练技能。”这不仅需要教材的回归,还需要对教材的超越。这就要求每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努力拓宽语文资源,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把课堂的内外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重视向课外延伸,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更多的提高。通过这样的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语文鉴赏能力和思维表达力。
灵动的阅读课堂是润泽生命的课堂,要让阅读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灵活、阔大无比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让他们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慢慢学会起飞,他们的生命活动也因此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