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在百度百科中的意思是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提到一句:“在教学当中,常常是那些不稳定的、不连续的、变化不定的时刻需要某种无法计划的机智的行动。”这和我们所说的灵动是有相通之处的。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
灵动的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也是真实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更是师生、生生和谐互动的课堂。
一、回归课堂本真。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注重角色转变,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所以,灵动课堂,首先是立足于生本思想的基础上的,呼唤课堂回归,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无疑促进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力的提升。
构建真正灵动的课堂,必须尊重孩子的生命和需要,还原孩子本真的天性。塑造真正的灵动的课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从注重研究教师怎样“教”转到研究学生怎样“学”上来,把教师的活动定位为唤醒、激励、引导、启发和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思维碰撞。
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学习,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所有教育资源之间的互动。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构建灵动课堂就应该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位一体的高度予以规划和设计。显然,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充满渴求知识的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
三、促进师生成长。
构建灵动课堂,关注课堂生长,也是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自然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走进课堂,既要有充分的预设,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课堂在师生的共同生长中绽放灵动的精彩。
构建富有生长气息的灵动课堂,需要教师精心培植“开放、自由、平等、活力”的课堂文化,要形成这样的课堂文化,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一种对生命的充分理解、关怀与尊重。这样的灵动课堂,才能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课堂中放飞自己的思想,实现思维的富有活力的碰撞和个性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