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学观念的变革,向我们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我们过去的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指2000年课程改革以前,被认为是“双基”时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各科教师都非常注重的“双基”培养。第二时期是2000年到2015年,被称为“三维”时期,具体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三维目标”之中,“知识与技能”是一个达成目标,即如果一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制定合理,学生通过学习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其实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是为了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学习的过程,第三个时期是2015年开始,中国课程进入“核心素养”时期。主要是基于从2014年11月由教育部开始推进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这一背景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为未来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
“核心素养”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架构,现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则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具体教学实践过渡的中间层次。为此,教育部要求每个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出各自的核心素养。
那么现在的美术教学该怎样做呢?简单来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路径。依据杨向东教授对素养的解释,我们要注意几点:一是问题情境、二是知识技能。其间,谈到知识与技能就涉及选择的问题,怎样选择和获知知识与技能?怎样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就要涉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方法、过程等,只有学生在学习美术中反复这样做,由量变积累,慢慢地就会积淀成素养、知识与技能会在其中变成整体素养的一种局部,而不是全部。但假如过于弱化知识和技能,所谓解决问题也是空谈,则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素养。美术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即技能型尤为显著,而技能熟练才能随心所欲地运用,这样来看,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有些方法我们过去也运用,但不常用,现在就应该经常用,普遍用。我们未来的教学新常态可能会体现为以主题来统整,形式可能是单元教学,单元教学就要求我们根据主题设计问题情境以及现实情境,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另外还应该强调的是学习的经验化,就是我们经常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强调的是不要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外化的能力。还有就是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前能够调动以往积累的知识、主动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做出自我调节,必要的时候与他人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要做到责任到人,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学习任务。教师也必须具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另外美术评价的导向也很重要,通过评价来控制和调节教学行为,评价还应与教学目标一致,我们在确定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目标之后,需要将它们分解成可以检测的评价指标,最后依据这些指标以评价方式回馈目标,做到首尾相合,前后一致。
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如何实施,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们广大教师要集思广益,在实践中探索、真正发现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