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数据随机出现的情境中,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中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3.让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尊重事实的理性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实际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会用符号记录数据,会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2.根据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出示积木图)这里面有哪些图形?
师:你有什么办法帮老师快速地知道哪种图形最多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能帮老师想到一种快速了解结果的方法。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参观校园的一角。
二、交流共享
师:(出示情境图)请看校园里“童心园”的场景,仔细观察这里有哪些人?
师:他们在做什么?(学生观察,分别回答)
师:看了这幅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学生有多少人,老师有多少人。
(学生回答不上来的话就问:想知道学生有多少人吗?)
生2:我想知道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生3:我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玩游戏的有多少人,下棋的有多少人。(学生回答不上来的话,就问:想知道看书的有多少人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在课件中出示)
师: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图中的人进行分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师: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生1:可以按老师和学生分类。太棒了!
生2:可以按参加的活动分成三类。板书:看书、下棋、做游戏
生3:可以按性别分成两类,男,女
板书:按老师和学生分类,按参加的活动分类,按性别分类
师:你想怎样表示人数呢?
生:画“√”,画圆...
师:有一个人就画一个符号,有两个人就画两个...
师:整理数据时,我们可以怎么样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按一定顺序并在记录过的人物旁做标记)
师:下面小组合作,根据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选择一种标准,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分一分。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师:请小朋友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分类结果,并用三句话来描述,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一试?
(展示学生分类结果)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数据。这样的方法记录结果既清楚又方便。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图上的人物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得到了这两张表,那你能根据这两张表中的信息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1. 图中有多少位老师?学生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参加每种活动的分别有多少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这两位同学回答得都很好。
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仔细观察这两个表,我们是对同一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的,为什么分类的结果却不同呢?(分类标准不同)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分类整理的过程,你觉得分类有什么好处?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数据。这样的方法记录结果既清楚又方便。
三、巩固练习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应该掌握了按不同标准分类了,那现在小朋友们是不是有办法帮老师快速地知道哪种图形最多了?
师:我们可以怎样分类?(按颜色和形状分)打开书第92页,完成表格。(学生独立完成后实物投影交流)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次的分类结果,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从这两次分类结果中,你知道了什么?
(分类标准不同,图形合计个数相同,可以用合计分类结果的个数来检验是否有遗漏有重复)
2.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些都难不倒大家。老师这里有一些小朋友们的照片。大家都认识是谁吗?这些照片可以怎样分类整理?
师: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分的?
师:这是刚才两位同学分类整理后的结果,你能从中知道些什么?
师:说得真好!那有没有同时属于两类的照片呢?(学生观察交流)
师:他观察的真仔细!
3.师:我想把我们班的学生分一分,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打算怎么分类?跟同桌说一说.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