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学研究>>《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说课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说课
发布时间:2016-06-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兰

 

《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初识外形。
1.观察图片: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知道它是谁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灰椋鸟。生齐读课题。
2.介绍灰椋鸟
3.最初,在作者的印象中,灰椋鸟是什么样的,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出示: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这是一个什么句?你能开成陈述句吗?作者认为灰椋鸟好看吗?生读好反问句。
4.过渡:可是当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一段录像后,却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她看到了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边读边思考: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试着用一句精炼的句子概括。
2.交流: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相机板书:归林 壮观
3.指导分段: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就是课文的主体,我们抓住了课文的主体,你能给课文分段了吗?
三、学习生词,练读课文。
1.出示生字新词
  刺槐林 鲜明对比 翘首遥望 黑点移动
  椭圆形 整群整群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扑棱棱 叽叽啾啾 互相应和 喧闹热烈
生练读。读准字音
指名读 翘的两个读音 意思 可以表演
理解排空而至结合课文理解
 扑棱棱 叽叽啾啾 有什么共同之处 师生演示互相应和
2.生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发现?与鸟儿归林有什么关系?相机板书前时后,给课文分层。交流
3.指名读课文2-3小节,思考:我和同事在哪等鸟归林?划出描写树林的句子。
4.交流出示,两处句子第一句 写的是什么,写出了落叶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要写树林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答案?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最后两句话。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明确首尾呼应
5.鸟儿归林时是什么情景呢?
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读好长句,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指名生读喜欢的句子。
相机出示:先回来的鸟......认识分号。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灰椋鸟》是苏教版语文十册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文章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讲了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之时的景象以及归林之后作者的感想。其中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纵观全文,语言生动传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本文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题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鸟护鸟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本班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改进,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不太会用心倾听别人发言,出现重复别人发言和走神的情况,部分学生小动作多。其次是缺少知识序列性,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困生占班级比例大。经过一年的熏陶,现在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需要积淀,现阶段他们的感悟能力还较差,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还不够强,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程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段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本,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背诵三个自然段。
2、  结合文本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  为使学生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是: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第一课时
一、  课件声像导入课堂
上课伊始,出示:灰椋鸟的图片及知识简介根据学生的归纳,我作简单的介绍后,紧接着设下悬念:并不好看的灰椋鸟怎么会引起“我”的兴趣呢?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
二、  放手试读,整体感知。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检查初读情况,正音,对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重点加以指导,并理解相关的字词。在读顺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弄清每一段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文本条理,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基于一、二自然段内容较为简单,于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朗读一、二自然段,通过读让学生知道灰椋鸟的样子:“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黑乎乎的”。从“水杉落叶”、“铺上”、“华贵的绒地毯”、“软绵绵的”等词语体会到林场里林深叶茂,这正是灰椋鸟栖息的好处所。这一段,让学生自己去读,侧重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