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即以一个活泼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育学生接洽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绪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4至5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的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责任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色,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我拟订如下教学目的:
1、认知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巧目的
(1)能精确、流利、有情绪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自学古诗。
3、情意目的: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 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腕,根据本课教材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色,遵守“积极领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采用联系生活体验导入、字词教学突出重点,图文对照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联系课文、出示资料帮助理解等方法学习。
六、 教学思路:
本课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学习概括小标题。熟读课文,了解创作背景。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语言文字的内在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下面,着重讲讲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文引路。
导入课文学习时,我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谈谈送别的感受,从而自然出示送别诗句,再引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学习,显得和自然。在练习朗读的基础上,再巧妙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脍炙人口”,使学生在理解词语时能结合课文来理解。最后,出示课文题目,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自学,使学习有针对性。在学习词语时,我重点抓住两组词语:写景的和写两人情谊的,突出重点。学习第一组词语时,主要采用欣赏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春天的美景,学习第二组词语时,重点抓住“表示看的词语”发散学习,通过比较、选词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然后,在学习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就比较轻松,并且也能引出对王勃诗句的学习、写作背景的学习,使学习环节自然推进。
(三)诗文共赏,理解课文。
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理解古诗和理解课文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内容,在理解古诗的同时,把朗读训练巧妙的融合进去,使诗中有文,文中有诗,不仅使学生减轻了理解古诗的难度,而且使朗读训练不露痕迹,一举两得。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配乐朗读诗歌,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潮。这时,揭示“文包诗”这种文章体裁,就显得水到渠成。最后,总结课文,引入下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