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他山之石>>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发布时间:2015-01-0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伟斐

       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是我读的第一本德国文化名著,今天读了第一章“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10几页的内容,我反复读了几遍,就充分领教了德国人学问的严谨与思想的深刻,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这是一本值得精读的书藉。尽管熟读精思一本文化名著对于了解德国文化的渊源是微不足道的,但总算开始了。

   在“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这一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这样的教育者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自我为中心。

  在人的存在与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个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形成,然而现行教育本身却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在“训练与交往”的区别中,作者谈到人在自我生成中,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一是绝对的阻力,也就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二是内在可塑性;三是原初的自我存在。这道出了人生最大的课题是冲破阻力,改变自己。在训练中,人是客体,在交往中,人处在身心敞放、相互平等的关系中。推此及远,思考我们的外语教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外语教学要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交流、重合作。在训练中,学习者是客体,在交往中,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只有处在开放、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中,获得一种主体角色感,才能有较大的学习收效。

  此外,作者提到“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绝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以此联系当下的教育,我们真的需要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途径,方法与策略,并耐心等待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人士,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理解所学,并收获自我教育和成长的方法。

  在“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中,作者的观点是“控制并非爱,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爱则是对人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这句话警示教育者不要极端地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控制的行为,不要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比学生优越而对学生耳提面命,而应该把学生看成蕴藏无数宝藏的矿藏或具有无限潜力的人,尊重学生,爱学生,只有这样教育才不会因过度的控制,缺乏爱而落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入思考后再实践的课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