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句子训练解题技巧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句子训练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基本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
在句子训练中,按要求写句子,是小学语文中、高段中的重点与难点,它可归纳为六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句式变换
(一)陈述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变换 陈述句与“被”、“把”字句所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句式变了,使用的场合和效果也有差别。
变换的具体方法是:
1. 找出陈述句中的两个称谓,(谁或什么)并确定它们之间的执行者与被执行者关系。
2、把字句:要强调执行者,就将句中执行者(例:一大滴松脂)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把”字和被执行者,即成把字句。
3、被字句:要强调被执行者,就将句中的被执行者(例:苍蝇和蜘蛛)调到句首做主语,后面再加上“被”字和执行者,即成被字句。
(二)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非常简单,直接在表示肯定的词语前加否定词即可。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
1、把陈述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或肯定的词。
2、加上语气助词“呢”、“吗”。
3、将原句中的句号改为问号。
4、为了加强语气,一般都要加上“难道”、“怎么”等语气助词。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其改法与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正相反,需要把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并去掉语气助词“呢”、“吗”等,再将问号改为句号。
(四)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的变换 把某个人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把某人说的话改为第三者的转述,叫间接转述。
一般的说来,直接叙述改间接叙述要注意三点变化:
1、标点变化。要将表示直接叙述的冒号改为逗号。
2、人称变化。要将直接叙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即“我”改为“他” “我们”改为“他们”)第二人称一般改为人名。
3、文字变化。可以改动少量文字。 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的原则:第一,不改变原句的意思;第二,句子通顺,无语病。
(五)修辞手法的变换。
在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和反问等。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转换,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喻和夸张的区别:比喻句中的被比喻物和比喻本身没有关系。 夸张句中被夸张的和本身有某些相同之处,或形状、或声音、或颜色等有相同的地方。
二、仿写句子
仿写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协调一致
仿句和例句的内容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感情色彩、正反对立关系、富有哲理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要匹配。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仿句与例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
2、句式要统一
句式要统一,是指仿句与例句的结构要一致。但要注意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共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例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3、修辞要相同 修辞要相同。是指仿句和例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基本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看例句用了哪种或哪几种修辞方法。
三、修改病句
(一)病句种类 1、成分残缺 2、用词不当 3、搭配不当 4、词序混乱 5、重复累赘 6、前后矛盾 7、指代不明 8、归类不当
(二)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1、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
2、保持句子的原意。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
3、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4、改动最少。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
(三)修改病句的方法 1、首先要读懂句子; 2、然后在原句上查找,是什么毛病影响了句子的意思表达; 3、按照句子的意思“对症下药”的修改:
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当) 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四、扩句和缩句
(一) 扩句的基本步骤:
要先找出句子的主干词语,在句子的主干词语前填加合适的修饰、限制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干词语,自己提一些问题,如果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在进行扩句。
扩句的注意事项:
1、扩句不能另加主干,如:主语“我”不能变成“我们”或“我和某某”。
2、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和句型。
3、增添的词语要和原句中的词语搭配恰当。
(二)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
缩句的基本步骤: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缩句的注意事项:
1、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句子要完整,句型不变。
2、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时要一次去完。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词语要保留,缩句后的句子不能保留“的、地、得”,但可以保留“着、了、过”。
4、句子中的专用词不能去掉。
五、关联词语运用
(一)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认识和学会使用以下几种关系的关联词语。
1、并列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既……也(又);又……又;一方面……一方面;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是…不是。
2、递进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不但……而且;不仅……也;不但不(不仅不)……反而(反倒)。
3、选择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或者(或是)……或者(或是);是……还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宁肯)……也不。
4、转折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虽然(虽、尽管)……但是(可是、却)。
5、因果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因为……所以;由于;因为;因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
6、假设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假如、假话、假若、要是、倘若)……就(那么、那、那就);即使(就是、就算、哪怕、纵然)……也(还、总、仍然)。
7、条件关系 常见的关联词:只有……才;除非……才;只要……就;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还、也)
(二)考试时常见的题型有:
1、 先要读懂每个句子意思,看它属于哪种关系,然后在括号里填上这种关系的关联词语,意思不变。如例句①是递进关系,应填(不但……还……);例句②是转折关系,应填(虽然……但是……)。例句③是假设关系,应填(即使……也……)。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每组中的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例 ①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分析:先要读懂每个句子意思,看它属于哪种关系,然后在适当的位置加上这种关系的关联词语,加的时候把第一句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把后面一句话的人称代去掉,结尾打句号,改后句子的意思不变。
3、把一句话,用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写出来。 分析:先读懂句子意思,然后在句中加上不同关系的关联词语,注意改后语句要通顺,意思基本不变。
(三)关联词语注意事项:
1、关联词语一般都对出现,只有少数单独使用。(如“可是”、“而”、“因此”等)
2、关联词语大都有一定的搭配习惯,不能任意组合。
3、关联词语起连接作用,可以把两句话并为一句。
六、连词成句
连词成句的方法:先通读词语,并分析词性,连词成句,最后检查句子。
连词成句注意事项:
1、读懂词的意思,不能增减词语。
2、语句通顺,结构完整,句末打标点符号。
3、将词语放在不同的位置,可表达不同的意思。
总之,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说,学会按要求写句子,是正确理解句子,读懂文章的基础。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因此学生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激发起对句式变换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句子,并为以后写好文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