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是互换身份,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和体验对方的情感。教师的换位思考就是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心里上去体验学生的思想、动机和行为。
上个学期,在某班的早读课上,姚同学又一次没有完成家作,我愤愤地抛下了一句话:“放学后,让你的妈妈来找我。”姚同学若无其事的说了一句:“我妈药吃多了,想不开,在住院。”我顿时无语,心想:真的假的。课后我找了班主任,了解情况属实后,突然觉得他很可怜,别的孩子有妈妈,可以和妈妈说说心事,聊聊困惑,他呢?这个孩子奇怪的思维和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很明显是和他妈妈学的,所以他觉得不做作业是非常正常的。于是,当今后再出现类似情况时,我再不会说找妈妈的话,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他认识到做好作业是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
同样是这个班,在某节课上,我问庄同学,你会用Miss和Mr向爸妈打招呼吗?他慢吞吞地说道:“我不知道我爸妈姓什么?”旁边的同学附和道:“他没有爸妈,和爷爷生活的。”我尴尬地请他坐下,心想课后一定要和他道个歉,随后几天,他又出现作业经常不完成的情况时,我就跟着放学的队伍下去找他爷爷了解情况,爷爷操着一口我听不懂的家乡话,说:“老师,你严点,揍他好了。”随后从自己车上拿起了一条直径大约3厘米的长管子,“老师,我们这个孩子难管的很,我说什么也不听,你看我平时都用这个打的。”我明白了问题所在,没有父爱母爱,只有天天和爷爷动不动的棍棒相见,猛揍过后当然会求饶,之后仍然保持自己的不良习惯,这样的孩子,未来会是怎样的叛逆。从那以后,我自己能在学校里解决的问题绝不找他爷爷。
夜深人静,你辛辛苦苦备好一节课,期待第二天能教学流畅,学生知识点都掌握,达到应有的教学目标,但现实是,课上完,很多老师带着一肚子的肝火离开,脑子里反复思考: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为什么同样的问题老是错?这时我们就要开始反思:我们是否换位思考过,备课时是否以学生的心理与接收能力为本位。多考虑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较低思考,说不定会豁然开朗。
作为老师,学会换位思考,为学生,也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