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更是肩负着“育智”与“育德”双重责任。语文学科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语文素养好不好,并且最终必定落到以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生活”的能力水平为标准。因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实效性,我通过以下策略来实现。
(一)循序渐进,分阶段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二年级上学期,训练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一是学会说书面语言,明确地区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二是学会用书面语言简单地写人、写事和写物。二年级下学期,着重训练学生用词的准确性,帮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开始初步的、简单的扩展阅读。
(二)以人为本,增强非语文学科渗透语文素养培养意识。学生的含义就是学习人生,即学习生存的技能、本领;学习生活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规则,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或者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学习了解生命的机体、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需要,结果是教育教学不被学生接受,效果不好。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学生的需要是什么,他们学习的内容就是什么。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就是学生的需要。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学习社会科学,学生同样离不开“听”、“说”、“读”、“写”。因此,非语文学科教师授课时,要针对学生的需要,指导每一个合作小组都建立起信任、尊重、依赖、融洽的学习关系,针对所学知识,有计划地设计问题,让每一学生都能够读懂老师所给出的问题,都有表达的愿望和主题内容,做到“说”者有忠实听众,“听”者能耳目一新。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很好地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有效阅读,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有人认为,阅读和写作是小学中、高年级的事,低年级教会学生字、词、句就行,这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实践证明,要让阅历尚浅的小学低年班学生“感悟”新词的意思,并且学会运用新知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借助一定的语境去理解新词,掌握运用新词的方法。例如,每天由一名同学在班级小黑板上写上自己看过的好词好句,或者是自己的真实感想、所受到的启发等,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从而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另外,组建班级图书角、开展班级读书摘录比拼、定期为学生推荐书目并组织互换图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等形式,有利于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圈、点、批、注,手眼并用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行语言思考、语言组织等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写一手好字是中国现代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养成写字的好习惯,既可以陶冶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又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增进学识修养。因此,培养学生好好写字的习惯,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习惯就是好品质。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归根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其他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义务和责任。改革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强化非语文学科参与培养语文素养的意识,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效实施以上语文素养培养策略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