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里,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的一段话:“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
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英国圣公会主教临死时终于大彻大悟: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在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想按照自己设计的意愿去改变所有的学生,结果达不到意愿而导致自己不断地埋怨学生,甚至埋怨学校编班的不公,同样是基础参差不齐的班级,为何有的老师却能与学生融洽相处?看来我们得扪心自问,去反省一下自己: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了吗?
扮演好角色,就得改变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使教学进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状态,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状态,敢于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大胆尝试,彻底改变课堂,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学生。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是否有胆量与自己养成的习惯决裂。习惯是自己养成的,我们有能力改变它。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股缓冲力,有能力养成习惯,当然也会有能力去铲除不好的习惯。课堂不再需要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作业的检查者、问题答案的提供者,学生也不应是录音机、高级记者,而应是高级的编辑、设计师。
新时代呼唤新型的教师,我们应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角色,继而带动学生角色的转变,把主角的地位让给学生坐,自己做配角、导演、幕后的工作人员,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探索、发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言堂的模式早已过时,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落后,整齐划一只能培养出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