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读书的时间哪儿去了?
 
读书的时间哪儿去了?
发布时间:2014-03-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蒋素芬

      想起一个老话题:“中国的教师为何不读书?”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就曾经大声疾呼。以后,呼声不绝于耳。到网上搜一搜,这样的文章并不少见。虽然不是上什么新话题,但是觉得还是有点儿思考的价值:作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好像也应该是好读书之人才对的啊!一篇来自《江南时报》的文章《中国的教师为何不读书?》将原因归结为这样几条:“一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二是书价昂贵的自然结局。三是选择多元的客观影响。”读后颇有感慨。      愚以为,教师为何不读书这个问题如果仅仅追问教师,怕是最终也未必有什么结果。不读书的岂止是教师,这个应该是全社会的问题。试问:哪个行业,哪个公民不应该读书?为何不追问:全民为何不读书?(当然这个说法有些武断,毕竟还有孜孜不倦的学生在准备考试,皓首穷经的学者在研究学问,但是说大部分国民不读书应是不争的事实)。2013年10月《东方今报》载文:“各种比较让‘不阅读’成为‘中国人’今年的又一个定语……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人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连1本都不到。北欧国家人均年阅读量达到24本,而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仅为6本。”国人读书量之少看样子是个公开的秘密。无论如何辩解,似乎都难以圆满,毕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

昨天晚上到幸福路上的普马特大超市买些东西(幸福路是我们市区最悠久、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往大了的说,类似于上海的南京路,南京的新街口。曾经是市政府所在地,曾经是市新华书店总部所在地)。走出超市,忽听人群一阵骚动:“快看,黄毛来了!”回头一看,只见一个把头上几撮黄毛扎成马尾巴的男子,驾着一辆红色的敞篷跑车,载着几个红男绿女,招摇而过。几撮黄毛煞是耀眼。豪华跑车,甚是拉风。
出了超市向北100米,还记得市府广场旁边有一座名叫“春城书社”的书店,想到店里面买一本新的《散文(海外版)》,猛然间几乎找不到了,原来书店已由几年前的三大间门市变成了两年前的两小间,如今又变成了一小间,而且牌子上的“XX体彩站”霓虹灯标牌十分抢眼,早已盖过了暗淡无光的书店招牌。书店不断萎缩,让给了手机商,让给了炸鸡店,让给了饰品店。这家书店曾经是全市批零兼售的最大书商。往日的辉煌已经不再。书店老板唉声叹气,难以为继,得靠兼售体彩才能勉强生存。
读书的人都哪里去了呢?
原先布满大街小巷的书报亭日渐其少,公园里看报读书的人不见了踪影。每天下午棋牌室、公园里的麻将、扑克牌、象棋日渐其多,人满为患,大有年轻化趋势。不是读书的人老去了,是读书的风气老去了。
站在市府广场,眼见幸福路与市府东路交叉口三百米内,近十家酒吧KTV依次铺展开来,灯红酒绿,朝歌夜弦,声嘶力竭。不是没有时间读书吗?为什么有KTV彻夜欢唱?不是没有钱买书吗?为什么美食街高朋满座?为什么酒吧里、酒店里一掷千金……听说表哥、房姐越来越多……就是没听说过书哥、书姐越来越多。每每看到从KTV走出来的一群群年轻人,黄毛,绿毛,红毛,各种奇异的服饰,我就有回到《西游记》的魔幻世界之感。是我们跟不上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还是这个是世界太过魔幻?想起前不久,一位孩子已经毕业上大学的家长说的“心里话”:“现在是以钱论成功,以权论高低。说实在的,读书有啥用?能考取学校就行了。”我不禁有些瞠目。家长不读书,焉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在一个不读书的大环境中,教师何能独善其身?有人说,眼下的年轻人不爱读书,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金钱至上的社会价值取向、媚俗文化的泛滥成灾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这难道是人微言轻的教师所能改变的吗?把教师看成救世主是不是不太现实。造成“出版大国,读书小国”局面,岂一人之力哉?
但我们不要忘记:不读书,怎能有独立思考,怎能有健全的人格?没有书籍的积淀,就会产生暴气,戾气,俗气,媚气……
读书的时间哪儿去了?读书的人哪儿去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