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极强,好比一张白纸,养成什么习惯,就是什么习惯,是人的习惯养成关键期,在此期间如果养不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到初中、高中阶段就难养成了。习惯养成是一门行为科学,有其自身的特性。要提高学生养成教育质量,必须先弄清行为习惯养成的特性。
一、模仿性
小学生可塑性强、善于模仿,特别喜欢模仿心中的偶像、身边的模范──榜样,习惯养成教育应及时树立榜样,利用榜样导行,从而带动全体,这对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的模仿性,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是模仿师长。学生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从而,学生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不断被学生静观默察,一一模仿,学生的种种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提升道德素质,还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让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这种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二是模仿同伴。同伴之间,言行较为接近,容易沟通,容易模仿。树立同伴榜样,让儿童感染儿童,互相学习,相互影响,这种真实感人的人和事,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模仿名人。名人常常是学生追随、崇拜的偶像,其形象一旦被学生接受,学生心中就有了行动标准,学生便积极主动地去模仿名人的言行举止,学习名人的先进事迹。
二、训练性
习惯不是在说教中养成,而是在练习→认知→巩固的循环往复训练过程中养成,也只有这样,行为才能内化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习惯。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的提高,只强调道德标准和规则的掌握,而忽视行为训练,不引导学生切实训练,养成教育就没有生命力,学生容易养成言行不一致的恶习,从而背离养成教育目的。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美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他们向上的积极性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发生作用。”可见,习惯形成的确是在实践中训练出来的。如:对一年级新生的握笔姿势、发言举手姿势、看书姿势、敬队礼姿势等,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养成良好习惯。
三、反复性
习惯形成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原因有两点,一是小学生自制力不强,行为容易出现反复;二是人的行为具有惯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专家研究表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 21 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多次重复出现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急需教师花较长的时间、较多的精力,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训练,直到自觉执行,形成自然。例如: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反复犯毛病是经常性的事,要改掉坏习惯,必须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能养成良好习惯。
四、从众性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存在从众性,通俗的解释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例如有的同学不吸烟,也不想吸烟,但伙伴中许多人都抽烟,为使自己与大家协调一致也只得抽上了。
从众性有两重性: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习惯养成中,关键是用好积极从众心理,如:学生有入队从众、做好事从众、讲礼貌从众、讲文明从众、讲卫生从众等心理现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积极从众心理来提高习惯养成教育效果,如:每周开展“礼仪之星”、“学习之星”、“热情之星”、“发言之星”、“卫生之星”、“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促使学生向善向美,规范言行,养成好习惯。
五、具体性
小学生对具体可感、可见、可学、可仿、可行的东西容易听懂、学会、记住。因此,学生的习惯养成要求要明确、指导要具体,学生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如学生认真听课习惯可编顺口溜:“学习成绩要搞好,认真听课少不了;课前文具准备好,眼看黑板坐端正;东张西望不可取,举手回答声音大;同学夸,老师笑,都说这样听课好”。这样的要求,学生容易记住,学生的习惯便于养成。
六、渐进性
习惯养成具有渐进性,即习惯养成是按习惯自身的系统依序养成的。越序或拔高要求,只会造成无序、混乱的培养,只会破坏习惯养成的科学性,最终降低习惯养成的效果。
如:对刚入学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从最容易做到的小事抓起,依序先抓洗脸、洗手、刷牙、吃饭、穿衣、整理床铺、如厕等自理习惯;再抓“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最后抓“听课习惯”、“做作业习惯”、“早读习惯”、“锻炼习惯”、 “安全习惯”、“劳动习惯”……。
七、约束性
良好习惯的保持,完全与学生的自觉性有关,自觉性越高,习惯保持越持久。而学生的自觉性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起来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育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才逐渐增强。小学生不可能有很高的自觉性,良好习惯要持速保持,必须靠制度、纪律、规范来约束。从内容和形式上区分,约束有硬约束和软约束。
1.硬约束:一是制作宣传牌,将校规、校纪等内容书写其上,时时警示学生。二是对寝室、教室、食堂等文化实施规范化管理,将制度装框上墙,便于随时阅读对照,指导行为;三是教室、宿舍等场所悬挂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让学生置身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大磁场中,充分被熏陶、激励、感染。四是将纪律细化成“课堂常规”、“礼仪常规”、“卫生常规”、“语言常规”、“安全常规”……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具体的常规去规范行为习惯。五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让一草一木能育人。
2.软约束:一是利用班队会、周例会、旗会、团队活动等形式引导教育;二是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橱窗,宣传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教育学生;三是组织召开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思想认识,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最终使学生能自觉抑制和约束自身行为。
综上所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他与习惯特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习惯养成实效性的提高,要遵循习惯形成的特性,科学地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忌单凭热心和干劲,养成教育才能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