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素材多元化,品德课堂更有效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杨区校区 王华英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在活动中感悟,体验,成长,让《品德与社会》的魅力在生活中实现价值。
一、体验生活,追求课堂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课本中素材丰富,如果一一理解,必定没有重点,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精心选择有价值的素材,并进行恰到好处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换位思考,提升道德水平。
例如:在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验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提供帮助,同情弱者,保护弱者的情感呼之欲出。
二、丰富素材,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所以,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
课程标准也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一切有效手段,穿越时空,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例如: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有一个主题《人类渴望和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从出生到现在,始终处在和谐、幸福的大环境下,对于和平的理解不够深入,而且也无从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个主题,在课前准备中,我收集了由于战争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同时,我还利用网络向学生呈现一些典型的音像资料:利比亚局势动乱引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的痛苦;新疆动乱给国人带来的伤害……这样,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体验更到位,情感更融入,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三、走出课堂,落实课堂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提升社会的适应性,努力成长为优秀的社会公民。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心中有“规则”》时,在大家分享了自己心中的规则以后,特别提出了学生中出现问题最大的“交通规则”问题,同学一致提议开展这些实践活动:1、到离学校不远的十字路口观察汽车和行人通过情况,回来后讨论该怎样过马路。2、到交通管理部门调查,了解交通安全知识。3、编排文艺节目,到社区宣传如何注意交通安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交通规则已深入生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提高了学生作为小公民的综合素养。
总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首要特征。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多元组织教材,不断沟通生活中和教本的联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有机整合,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