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去”看待学生,“站起来”引导学生,这是一种教育理念;“蹲下去”看待学生,“站起来”引导学生,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只有蹲下身去,才能意识到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而不是成熟的人;但只有站起来,才能让学生向思维与真理的“深海”进发。既要“蹲下去”看,也要“站起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权威自居,无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水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板起面孔死灌硬塞,最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深深的鸿沟。可新课程改革之后,不少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的一些教育理念,又走了极端,他们“蹲下去”却起不来了,一味顺从甚至迁就学生,使教学陷入了无所作为的误区。其实,我们既要“蹲下去”看待学生,也要“站起来”引导学生。“蹲下去”是一种姿态,“站起来”是一种责任。 我们只有蹲下身去,才能意识到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而不是成熟的人;我们只有蹲下身去,才能以真诚赢得信任,以童心换取童心,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我们只有蹲下身去,才能与学生进行真正民主、平等的对话,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拨动他们的心弦,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激励“先进”,呵护“后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但我们“会变小孩子”决不是盲目地重归童年,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风格,从而更好地去帮助他们,教育他们,即做好“小孩子的先生”。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学习参与者、合作者的“伙伴”身份“蹲下去”真诚、平等地看待学生的同时,还要以学习组织者、引导者的“先生”身份“站起来”精心引导学生。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效率不高、浅尝辄止时,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启发思考,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指导发现更远的目标,让他们向思维与真理的“深海”进发;当学生的多元、个性解读误入歧途时,教师不能敷衍了事,而应组织辩论,多方比较,耐心引导,让他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时,教师应及时发现,摸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加油、鼓劲,注入理想的热情与生命的激情。“蹲下去”看与“站起来”引需要把握分寸与时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而艺术地完成教学任务,担负好教师的光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