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教师培训时听来的一件有趣的事: 一位农村教师口吃。照理说,话都说不流畅的教师,教学效果应该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奇怪的是,每学期这位教师所带班级的成绩总是比其他班级好出许多。其他教师不服,或许今年他班上的学生都比较聪明吧。可几年下来,他的班级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大家的一再追问下,这位农村教师说:“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秘诀,那就是我的口吃了。”原来,课堂上由于教师说话很慢,常常刚说出上半句,学生就接出下半句,正是教师的“拙”造就了学生的“巧”。一直以来,教师课堂上的拙似乎是自身素质的缺陷和教学技巧的不成熟,课下的懒似乎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但这其中蕴涵的教育道理却常常被忽视。诚如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在给中小学教师的建议中提到:有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不妨拙一点、懒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思考的空间,才更符合教育规律。教育的规律是什么?那就是顺应儿童的天性,顺应知识学习的规律。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育人过程。既然是教育,就应该注重教育主体的多元性——除了知识,更有教师、学生、社会、生活等因素。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不能大包大揽,否则便会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困。这也是一些研究课、公开课看起来流畅完美,却常常经不起检验的一个原因。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拙一点,课下也应该懒一些。当下,我们提倡作业要全批全改,这样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错误作具体的讲解。但是,是否作业批改的形式只此一种呢?学生互相批改就不能帮助他们纠正错误了吗?教育家魏书生提倡的作业批改形式是学生互改。他认为,学生在互相批改中能够汲取对方优点、改正自身不足,互比互进,形成学习共同体。从口吃教师到教育家魏书生,我们是否也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在有些方面拙一点、懒一些: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做?学生不能做的,培养学生做?比如,在教学上实行导生制,培养一些小助手、小教师;在作业批改上,实行学生互改、教师抽改和全批全改相结合的方式;在考试评价上,实行教师命题、学生自主制卷、师生结合命题等形式;在活动组织上,实行班干部竞选组织;等等。教师拙一点,不等于学生学得差;教师懒一些,不等于教师不负责任。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手段都可以尝试,在尝试中改正,在改正中提高,或许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