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农民进京务工,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各方各面的,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很多孩子随着父母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地点的变迁而产生流动性。在我校,“流动儿童”占几乎占到80%,通过对这部分的调查研究,我发现由于家庭教育观念淡漠,加之家长长期忙于挣钱谋生,缺乏对学生进行管理,不良的学习习惯与其他学生相比,情况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1)课堂常规较差,缺乏良好的课堂学习的习惯,上课的有效注意力较差,易分神、多动;(2)作业时有拖拉现象,字迹潦草,正确率较低,效果差;(3)课前准备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学能力。(4)阅读及写作的学习习惯较差等制约了学生的发展。(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教低,不具备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或即使具备这种能力也是没有时间进行指导,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因此,这些学习习惯的问题都需要教师逐步进行解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培养,这些流动儿童注意力很有限,经常是心不在焉,特别好动。针对学习缺乏兴趣,但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针对流动儿童的这些特点,我就对学生讲一些注意听讲的小故事,使学生了解注意听,认真思考的必要性,利用“暗示法”,“注视法”以及各种奖励与评价进行教育。另外,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们求知的兴趣,关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中,将班级上的学生每四人一组,各组之间学生们的程度相当,组内同学轮流记录这个组的表现情况,代言人轮流发表本组的意见,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这样不仅学生们注意力特别集中,而且培养了学生们勤思好问的品质。根据学生们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流动儿童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发言思维含量很高”、“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我们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解法好吗?”、“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就这样,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