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知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只有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几点管窥之见:
一、弄清语感训练的内容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也就是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快速精准地理解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得到的不是抽象的声音刺激或文字符号,而是对语言文字的真情实感。在说话,写文章时能以自己丰富的语言能力,完美地表达出来。所以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是多方面的,如果从表面形式看,主要是语音的节奏、音律、声音高低感受等方面。从内容方面具体包括:1.语意读音的正确性。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判断出语言要表达意思所发生的声音。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读错音或朗读时漏词漏字,而有的学生则能根据语意读出标准的语音。这就是学生的语意正误差异。2.语意色彩的感受。这就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给予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时声音所发生的情感。3.语意的形象性。就是学生在朗读某段文字时在深刻理解文意后所展现出的景象。
二、语感训练的方法
1.加强朗读,揣摩词句训练学生语感能力
平时,老师对课文的讲解是来源于文意,一般都是比较定性。而朗读就比较灵活,小学阶段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所以更需要依靠朗读理解所读的文字,从而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又能从学生的语气节奏中反馈他们对课文真切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我是以“传染语感”的作用来引发、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获得鲜明、准确的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些词、句或明说或暗喻,我们只有在这些关键词上下工夫,才能使学生的语感不断上升。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课文写到“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这句话中“瞅”字即是一例。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懂得作者用这个“瞅”字的匠心:用“瞅”字来描写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坦然自若,安定沉着。而不是惊慌失措,所以朗读时要读出真切的感情。
2.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语感能力
郝嘉杰认为:语文教学中注重积淀语感加强教育之根本。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典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感情强烈。我在教学中先进入角色,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样,中朝两国人民之间血溶于水的相依之情就被学生理解得淋漓尽致,学生的不断升华,对文字的内容也就也就理解得非常透彻。
3.讲究课堂朗读艺术,训练学生语感能力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获得有关知识的同时,更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常言道:触景生情,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再辅以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觉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浓厚的记叙文,我用哀婉的语调朗读,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把学生带到庄严,肃穆的送别场面,激发对敬爱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地撼动的悲壮情景再现出来,激起学生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从而领悟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抓住难点,训练学生语感能力
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应引导学生多读。文章中一个简单的情节,一个普通的句子,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所在。我在教学中学生每遇到新的问题时都要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找出答案,真正弄懂。完成一道练习题也要从多方面去分析,反复思考,想想还有别的叙述比较简洁、完整、更确切没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应有的训练,就不难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沉浸在融洽的教学情景之中,读出声情并茂的文章,从而对学习增添了信心。
语感不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具有操作性,在实施新课标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感受、领悟能力,不仅对学好语文,而且对学好其他功课,乃至学会各种知识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不能不说是“授之以渔”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