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的沟通是一门艺术,而师与生的沟通更值得研究与重视。师生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方式方法,会无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和感情,学生与教师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教师无论有怎样的良好用心,学生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很大的抵触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教师如何与学生沟通》,书的作者叫姜荣奎,作者在本书中一直以“老姜”的名字出现,在学生们的心里,她多了一分老者般慈祥少了一分年轻教师常有的浮躁;正是这样一位老师用慧眼识得了每一位学生独特的亮点,用幽默风趣而又发人深省的语言引导学生们走出一次次困境,用宽容和爱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可能自己也是教师的缘故吧,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在与学生沟通时的问题,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被“老姜”的幽默所感染,每当那时,我便想象何时自己也修炼成那样一位老师。因为我在读书的时候也会与作者就某些问题产生共鸣,更会被书中一些有深意的语言所触动,所以我很快便喜欢上了这本书。书中记录着老师与学生一个一个心灵交织与相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体现着为师者的智慧。读书时,我一方面从“老姜”切身的教育案例中汲取处理学生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不断回味书中那些饱含人生及教育哲理的话语,有时甚至觉得书中的有些道理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未必能体会得那么透彻。静静地捧起这本书来读,我时而感觉是学生正在倾听姜老师的教诲,时而感觉是初登讲台的老师在分享前辈的经验,时而假设如果是我,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与学生怎样的沟通才更有效?批评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卡森说过:儿童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酷的开端会把他们的心灵扭曲成奇形怪状。一颗受了伤害的儿童的心会萎缩成这样,一辈子都像核桃一样坚硬,一样布满深沟。卢梭说过: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每一位老师最应该重视的不是教而是育,育其实就是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更细心,更有耐心,更深入的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圆满地实现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