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比较中理解、感悟。
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
二 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