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职业始终保持无限的敬畏,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高危”的职业,教育工作的成败,决定人的一生,也关乎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未来
王金战老师应邀来常州演讲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本人有幸听取了这位被誉为“金牌老师”的讲座并重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深切地感受到,王老师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果,是因为他始终保持对职业的无限敬畏。当了25年教师,干得时间越久,王金战反而常感到后怕。“我不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多么神圣,而是觉得这个职业太重要了。”一个老师教的一个班就有50个学生,手下就是50个人的前程,牵涉着50个家庭的幸福。教师的失误,生产出的不是一个废品,而是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少人、多少年的努力;而毁掉一个孩子,可能就是一句话。教育是把软刀子,当时看不出结果,结果可能要等若干年以后。“所以,一旦想到这一点,我就感到后怕,不敢轻易说话。年轻时当班主任,可不这么想,以我为主,我说怎么着就怎么着,自己从来不会错。现在讲话时,我是慎之又慎。提醒自己:多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考虑,多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这是在我从教20多年的经历中,反复被验证了的。”王金战的邮箱曾收到一封长信,是一个他教过的学生发来的。毕业后,从没联系,王金战都记不得这个学生了。 学生在信里提到一件事:自己当年是被重点班淘汰下来,才到王金战的班上的。那会儿,内心别提多么绝望、沮丧了,觉得很丢人,再也没了学习劲头,成绩每况愈下。 但是有一次,他的数学考得不错,王金战在卷子上写了一句话: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陈皓! 在电子邮件里,学生告诉王金战:老师,您不知道这句话,让当时的我多么感动,内心产生出多大的力量。从那以后,情绪大变,成绩也“噌噌”地蹿了上去。本科毕业后,他又去美国读了研究生,现在回国,在一所大学里任教。
带毕业班时,高考前的一个月,王金战每天给全班学生写一封信。内容有提示点拨,有心理调解,有学习方法指导,也有为学生鼓劲打气的,信写得激情澎湃。 每天晚上,学生家长不收到王金战的邮件不睡觉。有时已经很晚了,王金战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写不出来,家长们就在网上等。下半夜两点多了,终于写好发到网上,家长赶紧打印出来,放在孩子的桌上。 有一回,王金战去江苏某县讲课,他有一个学生在这里工作。当年,这个学生在班上很调皮、能折腾,是被王金战批评最多的一个。后来仅仅考上一所中专学校,毕业后被分到煤矿挖煤。“我一直放心不下这个学生,觉得井下挖煤挺危险,不知道这些年他怎么样,就想去看看他。”学生等在煤矿大门口,一看到王金战,眼泪就流了下来。“老师,我工作20多年了,您是咱班唯一一个来看我的人。” 学生带着老师四处转。矿区比王金战想象中的好,是花园式的,而且特别大。走到哪儿,职工们都对他们投以尊敬的目光。原来,王金战的这个学生,已经是这个有几千名职工大矿的矿长了。
保持民主、平等、尊重、激励和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石,教会学生做人比知识更重要,教师眼中只有“差异”,永远不存在“差生”
王金战老师说:“教师,就是要点燃学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朝着他们喜欢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这样肯定能成功。”
王金战坦言自己就曾是“差生”,经历过被人看不起、鄙视的过程,最清楚“差生”的心理。他常拿自己早年的经历向学生现身说法:上中学时,他根本不想学,一心想着毕业了接父亲的工作。1978年寒假刚过,班主任动员成绩排在前5名的学生备考。“我是那种不知好歹的人,找老师说,我也想今年考大学。哎呀!班主任看我就像看一个外星人一样。是那种又鄙视、又不让你看出来的感觉。那种眼神,让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耻辱,突然之间,我的自尊心脱落了。”学习好的那几个同学,也嘲笑他:“如果你能考上大学,我们就能直接大学毕业了。”一个眼神、一通奚落,刺痛了王金战的自尊心,他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到后来,他对学习达到痴迷的地步,不学就浑身难受。当时他正住校,晚上过了9点学校就不发电,只能点煤油灯。宿舍里都是通铺,铺上全是沙草,容易着火,所以学校严禁点煤油灯。因为王金战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煤油灯下学习,校长火了,把他的灯摔碎,并责令他在全校大会上做检讨。王金战仍不死心,四下找学习的地方,终于发现了一个空地窖。“我的内心一阵狂喜!每天晚上,别人回宿舍了,我就提着煤油灯到菜窖里看书,一看看到半夜,那种感觉太好了。记得有天晚上,学到深夜,突然狂风大作,几次把灯吹灭,之后雷电交加,而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奋斗的快乐,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充实。”王金战后来是班上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
“能把自己放进地窖里学,不顾一切地学,不学习就没法儿活,人要是进入到这种状态,可以说是无坚不摧,我敢说,每一个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都可以考进名牌大学。”基于自己曾作为差生而考上大学的经历,王老师常鼓励那些“差生”:要想让别人看得起你,首先得看得起自己。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很落后,但只要不服输,在我眼里,你仍然是好学生。我最看不起的学生,就是自己承认不行的学生。哀莫大于心死,你心都死了,什么人来也救不了你。只要你自己想学,没有学不好的。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可能创造奇迹。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所谓的“差生”是怎样形成的? 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变成一个优秀生。这是王金战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对于“差生”,王金战说当班主任的,有时就要拿放大镜去找他的优点。“学习差的学生,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能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和表扬,那学生对你的感激,真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往往能记一辈子。所以,我带过的学生中,对我最有感情的,往往是那些当初的‘差生’。”心态问题一旦解决了,学习效率也就上来了。一条虫就能变成一条龙了。 另外,老师还要帮他们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比如从倒数第一名,进步个一两名,这也是进步啊!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完成第一个目标,再订下一个目标,几轮下来了,这个学生就成了。王金战班上有个倒数第一的学生,第一次月考,在年级排名提高了161个名次后,非常振奋,也看到了自身的潜能,学习进步得异常迅速,以至达到了非北大不考的地步。 最终,这个男生果真考上了北大。上了北大后反思这段经历,他写道:我经历了一场风波,几经周折,最后终于获得成功。我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曾经做过浪子,经历了许多坏的事情,走过了许多的弯路。有一天突然觉醒,重新振作,以后便再也不会被自己的脆弱而打败。因为经过了磨炼,已懂得世间至美,已能区分人间善恶。我会永远地珍藏我那段宝贵的经历。时时激励着自己,向前面的一个个目标发起挑战。
教育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充满活力、创新和挑战的事业,需要责任、学识和技能,更需要智慧!每位学生的心扉需要用不同的钥匙打开
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的,如果人们能发明一种方法,对所有学生都适用,而且一用就灵,那学习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其实,这样的方法并不存在。难道说,这位教了半辈子数学的普通教师,有什么超常的教育理念,或者说绝招?那是在人大附中当高中班主任时,有天半夜,王金战接到校长电话,要他接一个在年级都很有名气、现在被别的班拒绝接受的男生。这个学生因考试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后通知了家长,家里因此燃起了“战火”。一气之下,这个学生半夜三更离家出走了。家长和亲戚四处寻找,也惊动了学校。第二天课间操时,消失一夜的学生忽然又回到了班上。考虑到他只是个借读生,有人提出劝其退学。这个学生事后坦言:说实话,当时很多老师因为我经常旷课,搞得班里的纪律一团混乱,便“联名上书”要“开除”我。在这危急关头,刘校长和王金战老师挽救了我,王老师表示愿意把我留在他的班上。转班后,王金战跟这个男生谈话,先是劝其消除对原来老师的怨恨,然后就纪律问题征求他的意见。“别人是不允许迟到的,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我允许你每周违犯两次纪律。”这个男生很是意外,一再说会好好表现,用行动证明自己。 “课程跟不上不要紧,我给你个特殊政策。每天早上你来了之后,能听懂的课就好好听,听不懂的课就可以不听,而且随时都可以回家自学。” 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前,男生说生病了,不想考。为了鼓励他,我说:“这次考试,你肯定是倒数第一,既然如此,你还顾虑什么?你还怕考倒数第二吗?你要不是倒数第一的话,其他同学能平衡吗?” 这么着,他参加了高三的第一次考试。这次考试,也让这个男生很难忘:“我是万里江山一片红,全不及格。但我没有多么难过。人家付出了多少努力啊!自己刚学了一个暑假,怎能比得过人家。此后,我一直玩命地学,第一次月考我进步了161个名次,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有一个外校的班主任遇见王金战,提起她刚接手的新班,这个老师抱怨道:唉呀,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怎么看,怎么觉得这帮学生不顺眼。 接过她的话茬,王金战道:我告诉你,你的学生也肯定是这么看你,怎么不顺眼,师生关系好不到哪去。接班时,我是这么想的:唉呀!下边坐的都是白马王子、白雪公主啊!你也这么试试,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心里喜欢他们,慢慢地,学生才会喜欢你。假如你很喜欢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也不会拒绝你;但是你很讨厌一个人,那么你能指望这个人喜欢上你吗?人啊,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又过了一阵子,这个班主任再见王金战时,乐呵呵地说:王老师,你这招还真管用!
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要比传授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王老师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更在于他还承担着生活中的多种角色:朋友、师长、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率先垂范者……。作为班主任的王老师,也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治班经验。王金战老师的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尊重、激励和平等交流的过程,他眼里的英才,决不是拿考上北大、清华来衡量的。一个学生成功的标准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能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自制力、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即使考不上大学,人生也会成功;反之,即使他上了北大、清华,也照样会一事无成!
作者用这样清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王老师用真心和爱心演绎出的真实而充满睿智的教育故事,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收获和享受。
书中所用的语言是我们生活中的“大白话”,这样的“大白话”想必也是王老师教育教学中所用的语言。见面的王老师给人的印象是质朴的像农民一样的父亲,让人联想起《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像高粱一样纯朴”这句话,父爱如山,王老师留给学生的肯定是像山一样厚重的父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者用这样清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王老师用真心和爱心演绎出的真实而充满睿智的教育故事,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机智化解开学生的千千心结,让他们走向成功,同时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收获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