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教人求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开展德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他的思想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做真人,能够深入生活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并在自我参与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一个有素质的小公民。
关键词:“教人求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我极为钦佩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对我们身在一线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改变我们的教学思维,改良我们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作为先生创办的晓庄学院的学子,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先生的理念指导教学,更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一.教人求真 夯实人生基础
1.榜样引领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先生认为培养人才不看形式而要看实际的真本领。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在诠释着这句哲言。他的儿子因找工作需要学历证明,曾背着他到他所办的学校开了一张与事实不符的学历证明,陶行知得知后立即写了封长信给儿子,讲明“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的道理,追回那份假证明。这真是让我们受用无穷,感慨万千。先生的“教人求真”的教师,才是第一流的教育家,这需要具备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先生的话字字有力,在我心底泛起涟漪,他用简单而又意蕴深刻的话语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
2.实践真知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深刻的领悟到要教学生求真,必须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与同事的相处中我能以诚相待,与家长的交流中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于学生我始终用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赞赏的眼光来面对他们,为他们打扫卫生、倒茶、穿衣、分饭菜、解决矛盾、疑难……我明白育人需要从近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点滴,发现问题,给予他们正确的引领。小到一次诚信考试、课间纪律、就餐秩序、劳动工具摆放等等看似微小的事情,我都坚持严格要求,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领。
我认为只有本着“求真”的态度,大家才能全面认识自身原有的错误想法和做法,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所以说“求真”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以真诚与智慧在学生追求真理做真人的道路上做领航者,要让学生明白拒绝求真就是拒绝发展,学习与生活都不能掺半点假,莫以假少而为之,促使他们做一个敦厚正直的人中人,做一个有着现代文明素养的公民,做一个具有宽阔胸怀的自立的人!我们相信社会需要这样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深度、有气度。
二.深入实践 寓德育于生活
1. 感悟“生活即教育”之内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2.深入课堂实践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练习中都会有“语文与生活”这一板块,有如何劝解心中烦闷的同学的,有如何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的,有在具体情境中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的,更有提倡助人为乐的……这些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思考,阐述自己的想法,更多的能让学生发现生活的点滴,引发思考、探索,并且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想办法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极强的锻炼与提高,他们的思想感情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并能享受到助人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更具主动性和优越性。
高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更是如此,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对《妈妈的一天》、《我身边最可爱的人》、《别让母亲河流泪》、《戴帽子的同学》等课题进行探索研究。他们在深入生活的探究过程中感悟生活、习得知识,同时懂得感恩父母、尊重同伴,对身在普通岗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心存敬佩,对环境保护更是升腾起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寓于生活中的德育,它丰盈了学生对生命情感的体验。
所以我深切地认识到当代的一线教师,不应该再停留在给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带领孩子们走近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怀生活。我想致力于培养他们对人、对事正确的认知,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的方向。
三.手脑相长 需教学做合一
1. 手脑结合的重要性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这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学习者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2.活动促悟助成长
我认为教是其他行为的基础,学是学生能动的参与,做是最后的升华,这是学生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平时我会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舞台,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倾听、思考、感悟。在《我是小河里的一滴水》主题中队活动中,我让学生通过情景剧《百花园》、逃脱游戏等活动让学生明白集体的重要性,激起他们对集体的热爱和为集体奉献的强烈意识。通常在活动后,我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由于学生亲身实践、亲自体验,所以往往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并且对体验过程中的一言一行进行反思,所以能够起到良好的自我教育的效果,最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又起到了互相教育的良好效果。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变得懂事多了,打扫卫生时的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参加运动会等竞赛时能为了班级荣誉拼尽全力,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所以围绕“教学做合一”这一理念,通过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学生的个性品质逐渐朝着完美的一面发展。在此过程中我在德育之路上走得也更加踏实、稳当。
四.反思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先生的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德育实践中,体现在自己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促进学生长足发展的德育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肃霞 闫引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演进》《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04期
2. 陈红亚《“教学做合一”,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第07期
3. 杨成文《借鉴“教学做合一”促进教学深入改革》《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03期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