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生成—语文课堂增氧剂
 
生成—语文课堂增氧剂
发布时间:2015-11-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钱红梅

 

【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以及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种需要正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是在整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吸纳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崭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它应该是有形有色,蕴涵着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如何处理教材和教学过程方面,对语文学科的生成性课堂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教材开放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生硬地用教材组织教学,而是能动地教教材。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开放教材,角色生成
创设新角色是在课文原有角色的基础上,增添新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任。由学生参与课文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自主地感受理解。例如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让学生担任记者,对主人公桑兰进行采访。小记者们的问题还真不少:“请问,当你从平衡木上摔下来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后半生也许夭折轮椅上度过了,你也许将永远告别你所钟爱的体育事业了,你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在你进行康复治疗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遇到困难时,你有没有想到过放弃?”……面对小记者们的提问,扮演桑兰的同学一一作答。又如学习完《特殊的葬礼》后,让学生当一回菲格雷特总统,写演说辞,上台发表演说;学习《望月》一文时,让学生也来当其中的作者和小外甥竞背古诗。这样,让学生通过体验新角色,把自己融入课文情景,自始至终处于人为创设的大语言交际场景中,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课文和学生的深层对话,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教学中生成了出人意料的新体验、新思维。
2.内化教材,创新训练
这个新是注入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富有诱惑力,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乐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我在教《槐乡五月》、《天鹅的故事》等文章时,都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动了学生心灵的感触。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笔优美,且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散文,特别是文章的第一小节,如同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学到:“‘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后感受那诗的韵味,然后问:“还会有什么也会被吸引来呢?”学生立刻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思维非常活跃,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接着写一段诗,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语文课堂变得趣味盎然。《天鹅的故事》则是一篇悲壮感人、震撼人心的散文。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天鹅特别是老天鹅那种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老天鹅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学生感受了老天鹅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破冰场面后,在感受了天鹅群齐心协力共同破冰的激动场面后,趁学生还沉浸在课文所渲染的气氛中时,我立即出示:“这是一首         之歌”让学生完成填空,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勇士”“生命”“团结”“抗争”“命运”等等。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3.融合教材,学科结合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它是学科综合化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打破学科间的隔阂,向其他学科开放,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产生多元的感受,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如在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时,我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来感受阿炳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面对苦难的压力,他对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在悲怆凄凉的音乐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在阅读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内心体验。音乐元素的引进,有力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4.发散教材,延伸阅读
语文课仅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让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书读厚。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开放必须是有机的、有效的。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需要时间做保证,更需要读后反馈,让学生读有所得。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在通读课文之后,我向学生推荐阅读《水浒传》这部小说的有关章节。到第二课时深读时,学生由于及时了解了这一故事的详情,丰富了研究材料,课堂交流时表述的头头是道,取得了良好的、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对于丰富学生的体验,了解更多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开放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封闭,拘泥于原有不变的程式,应让教学过程趋于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艺术地将教学常式和变式相结合。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1.教学设计灵活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时往往追求环环相接,尽善尽美。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转变。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繁杂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例我在执教《揠苗助长》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学生大多听过这个故事,课文内容也较简单,语言浅显。因此,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这样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也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2自读感悟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各不相同,对于这些不同的认知我都回以赞许。例如在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理解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下合影留念。“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与众不同的,它陪伴宋庆龄度过了许多特别的日子,所以人们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人们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宋庆龄与樟树在人们心目中已融为了一体,樟树是宋庆龄的化身,所以人们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以表达对宋庆龄的无限崇敬。”……可见,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原有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自我表达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收获独特的生命情感体验,也分享了学习成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质疑探究激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认为语文实践应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迪多种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以此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自觉地去读文章,悟文本,并且乐于和大家讨论交流,这种自主探究的氛围激起了他们的求知兴趣。
总之,课堂是师生内心对话的载体,生命的个体性决定了我们无法预料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所以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并且注重课堂中学生独特的体验、出现的解读偏差、甚至与预计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将其作为可开发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生成新的知识,有新的收获。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天然氧吧。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中小学教育.2007(8)
[2] 顾明远.孟繁华 国际教育新理念[M] .海南:海南出版社.2003(7)

[3] 李健.《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生成》[N].中国教师报.2005(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