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十五中校长邰亚臣,书中的内容,大多是他在学校里给学生做的讲话。他对学生讲的话,不是训诫,不是套话大话,是关于人的成长,关于生活与未来。
邰校长在书中引用了法国历史学家、《美国的民主》的作者托克维尔说过的一句话: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必将在暗夜中徘徊。作为教师,我们与孩子共度的今天便将是他们的明天,而我们的教育所带给他们的是否能够照亮他们的未来?在应试教育大潮面前,邰校长竭力让他们的学生不被考试、分数淹没,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更遥远的未来。
我们每一位做教师的人曾经都是学生,回想教育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在受教育中的缺憾如何才能避免再次带给我们的学生?这本书,让我深深地反思。只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敢说,它值得老师们阅读。
翻开书,让人不禁停留咀嚼甚至还想返回再读的地方比比皆是。随手捻来二三:
我想鼓足勇气告诉你们:这么多年以来,你们都被谎言深深地欺骗,而那个最大的谎言就是叫做“成功”的家伙······生命原本是一片无垠的旷野,旷野里应该有你们奔跑的青春。
学业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躺在生活的怀抱里,孩子才能达到人性的养分,从而自然地长大。人的成长需要的是温暖,而不是冰冷的敌意。你们看到孩子们在运动会、元旦晚会、合唱节以及学生讲坛上的表现后,一定会产生陌生和神奇的感觉,会发出一种有力量的认识:能成为有故事的孩子的父母是么多幸福的事情!
一味追求金钱和名誉,你可能就会失去温情和健康;在灿烂的青春时光里,只有学习、升学几个少得可怜的事物,灵魂就找不到出口,从而显得躁动和不安。周国平先生说过一段话: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
人生需要纯粹、优美、精致,但很多时候更需要坚强、毅力、迂回,甚至是妥协。人需要承担的精神、勇气和胆略,需要优雅、淡定和从容,同时也必须学会珍惜和欣赏,懂得尊重和体恤,要心生包容的智慧,这是教育的目的,也应该是生活的准则。
教育有方,我们需要涵养自我,学习教育之道。教育更应该有方向,我们要清楚将带着孩子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