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
一、 把数的概念教学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情景中,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理解数的标志是能把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联系,即把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因此我们在进行数的认识教学时应该把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运用数。比如在教学万以内数时,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电器商城,了解电器的各类价钱,然后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样对于数逐步有了感性的认识;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万究竟有多大,于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感受一下人多的气氛,然后说明这个体育场有大约一万观众。
二、 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数学是枯燥的,枯燥的数的比较更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字比较和现实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并通过饶有趣味的游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猜测、尝试、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能够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全体学生全面的投身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来,并且体验到自己成功的欣喜。比如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学校有600人,600这个数是大还是小呢?生1:我觉得大,你看我们家里才三个人。生2:我觉得小,咱们国家有十几亿人呢,600算不了什么!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600是大还是小要看它和谁比,和3比起来当然大了,如果要是和10000或是十几亿比起来,可就小多了,所以600自己不能说大还是小。师:说得好,看来一个数我们不能准确说出是大还是小,需要两个数相比较。于是进入课堂教学。那我们就一起走进电器城,来看看商品,比比价格。这样,枯燥的数学问题就在学生的比较与争论中不知不觉理解和掌握了。
三、 在开放式的训练中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
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根据实际需要在多种方法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开放式训练可以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比如:如果要用一条直线将一个长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像这样的直线会有多少条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自己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拿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事先提供了一些长方形图形和纸)想好了,要求小组长统计一下你们组想出了多少种方法。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深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在多种解题方法中选择最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在计算教学中加强估算训练,学会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学会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如,“小红家养鸡月收入是585元,养鱼月收入是348元。估计这两项年收入一共多少元?”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估算策略有所不同,有的说:“500加300等于800,85加48大于100,因此,它们的和比900多一点”;有的说:“585少于600,348少于350,因此它们的和比950少;有的说:“这个数比500+300大,比600+400小”,这些估算方法都是对的。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再比如,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远,并说明你是怎样估算的。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它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