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语文课堂中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中的核心素养
发布时间:2016-05-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银霞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21世纪是人类依靠创新知识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语文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的摇篮,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引起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1、要形成民主课堂,让课堂“动”起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整节课就为了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所以在这里我认为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我们的观念应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积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是来教你们知识的,你们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会让你大失所望!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对学生说:“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希望我们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教师上课时还应该非常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注意力集中的保证。教师只要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一般采用眼神示意或者是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把不良的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防止出现课堂秩序失控,不然受影响的不只他一个,还会影响周围的同学。平时教师也应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桌间相互监督的能力。虽然纪律是严明的,但是课堂气氛是活跃宽松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积极发言,在学生回答中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另外,课堂上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向自己质疑,并注意倾听,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为他们设置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先举个例子,在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完整,不够流利,而任课老师不停帮助学生补充,或学生说出的答案和他的略有不同,便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否定的评价。也许教师这样做是怕课堂时间有限,节约时间;或是担心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符合老师预设的答案?这明显是没有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又比如对待学生们都头疼的作业问题,以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大部分是处于被动状态下不得不完成。为了让他变被动为主动的,愿意去完成,我严格控制训练及作业量,以精选提高实效,减轻学生负担;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不随意拔高要求,同时要适当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等级作业题让学生选做,允许少做,鼓励多选。这样的作业才能成为“有效作业”。
2、应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1)应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教师不得要领、枯燥乏味的教,使学生的学大倒胃口,从而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要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首先要全身心投入,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使他们迸发学习的激情,在老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上课时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热情度。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了教师生命的激情,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被激发出来,他们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的课堂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设置悬念来激发学习兴趣。一般地,在新课的导入时,教师设置悬念,产生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发认知兴趣。如趣味性强、带有悬念的问题等,容易引发学生对所研究的对象的兴趣,从而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授低年级学生识字时,就可以采用自主识字的方法来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自主识字,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让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自己主动地认字,做学习的小主人。在每一篇新课识字前,先布置学生先预习,放手让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自己先认识新课里的生字,并根据每篇课文总有一些难于掌握的生字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几个最难的字,课前在家里做成“难字卡”,学生兴趣非常浓,人人乐于动手,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做出丰富多彩的卡片。有的用图解,有的用物配,有的用对比等等来帮助识记,上课时,同学们拿出自己制作的卡片,互相交流。对于一些笔画易错的字,教师还可以请他们来当小老师,指导大家,哪里容易犯错,书写应该注意。                     
    课外,我还指导学生用本子自做一个“认字乐园”,鼓励他们去认身边的字,生活中的字,把在各种商标、报纸、广告里学到的字写在“认字乐园”里,每天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开展课前2分钟认字比赛,看谁学的字多,评选“识字王”,让学生在自我实现和彼此激励中增加识字的乐趣,增强识字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识字的同时也培养自学的能力。            
(2)应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合作式的课堂中有活跃的思维。独立的思考更是一种激烈的思维过程,它内涵丰富多彩,足以让每个孩子受益匪浅。 课堂上及时表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来启发引导学生,会学习,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有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如积极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例如合作学习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多种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但是一些教师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全面,常常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标签。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对于同一项活动,程度好的同学一会就能完成,而程度差一点的同学却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不能灵活变动。时间一长就制约了一些同学的积极性,消磨了他们的自信心,以致最后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明确合作分工,使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担负不同的任务,这样一来,“开小差”的现象会大大减少;在小组安排时要注意好差搭配,以优带差,互帮互助,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让人人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交流分享的过程既是运用听说能力的过程,也是 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情感价值观的过程——既概括了听说读写,更凸显了三维目标。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我们应该牢记:理解是前提, 表达是目标;有了理解和表达,才有交流和分享。
    另外,在进行研究学习活动时,教师还应注意适度辅导,既要辅导,又要把握好辅导的“度”。研究学习活动的内容是通过教师、学生与研究对象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三者不可或缺。在具体研究活动中,教师既不能对研究过程深度卷入,事必躬亲,以致剥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压制学生行为的主动性,也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而应对学生的研究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适时的调控。要从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质或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好辅导介入的度。在学生发挥了学习主动性而还不能完全辨别是非好坏时,教师应该适度地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使他们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既帮助了学生克服困难,又给他们留下了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                                               
    最后,应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形象地比喻说,注意是学习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射不进来。学生上课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更要用心听同学们的发言,要学会倾听。                           
3、教师应善用激励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既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结果。评价语言要真诚、实事求是、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真正起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哪怕一句激励性评价,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其作用难以估量。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发言和提问,我经常会说:“你提的问题老师都没有想到,你真棒”,“你体会得很到位”,“你能联系上下文回答,值得大家学习”……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最后,我想说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中一定要多些“形式”,少些“内容”,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凸显语言文字运用,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