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语文教育专家说:上语文课,不朗读,怎么叫上语文课呢?听了这句话后,再听语文课,就比较留心这方面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对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好书呢?首先,我们要舍得放手,相信学生。将每篇课文交给学生,通过他们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分析、阅读、运用工具书去读懂、弄明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 我想:使学生读好书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老师的范读很重要 听课当中,很少能听到老师的范读。课下和老师讨论此事,有些老师说自己小时候就很少在别人面前读书,所以平时也就想不起来范读课文了。有些老师说怕自己读得不好听,担心起不到示范作用。还有些老师说范读耽误上课时间。再说,不是要把上课时间还给学生吗?干脆多让学生读几遍吧。当然还有其他各种理由。其实,范读真的很重要。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去的。尤其是低、中年级,更需要老师的范读。我们经常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一个热爱朗读的老师,一定会教出热爱朗读的学生,也一定会教出一个热爱朗读的集体。赵之林老师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在泛读中整体感知文章 这里的泛读,是指学生对课文粗浅的读。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两遍。第一遍,扫清文章的字词读音的障碍。如生字读音、多音字、平翘舌音等,达到读通顺;第二遍,边读边想,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有个总的印象。这样安排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如同看一棵大树,我们先看到的是树的外形,然后看到的是树的枝叶。 三、带着问题边读边画批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在理解、分析、认识一个个问题中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敢放手,相信学生,教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来进行圈点批划,进行阅读体验。在这一步的教学中,由学生带着学习提示边读边思考批划,并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学生自学时,来回巡视指导,寻找全班大多数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在全班及时讲解纠正。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好话?把狐狸每次说的话划下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积极思考。学生真正当上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