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数学练习课中下来,我总希望孩子能在课上有所收获:可以是一种解题思路的理解;可以是一个概念深层次的再认识;可以是操作上的方法总结等。接手了一个新班级,老师和学生还处于磨合阶段,我的一个问题下去: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困惑吗?学生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不知道老师希望我问什么,所以课堂上是鸦雀无声。
所以接下来,要让孩子认识到课堂上的学习是为我自己所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而不是以作业是否完成改好为准。在很多学生的心里认为,作业本上有答案了,就没有问题了,不管这个答案对还是不对,这个答案是自己写的还是抄袭得来的。改变就从这里开始:
一、你有什么困惑吗?
做完练习题,我一般不直接校对,而是让孩子把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不明白、不理解之处提出来,这些问题一般都比较典型,我就可以拿出来作为重点,帮孩子把知识点重新梳理一遍。
二、你的操作方式有欠缺吗?
一般碰到画图操作题时,大家会显得手忙脚乱。“例题: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3个面积都是9平方厘米且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吗?”大家在做这一题时,我下去转了转,问题有三:有的直接动手画,画完发现错误就擦,擦完再画,画完再擦,处于循环之中;有的画好之后,万事大吉,不看对错;有的干脆无从下手。一段时间后,我就让大家停笔,问:你在操作时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么解决?虽然一开始孩子的回答不在点上,但是慢慢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认识到:这样的操作是建立在计算的基础上的,利用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为了符合题意,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那么底和高的乘积就应该是18,所以操作时,可以有1和18,2和9,3和6这6种可能,当然操作比较方便的是后2种,知道了底和高的具体数据,操作起来就方便多了。有了这样的反思,相信学生在下一次碰到类似的题目时,就会明确方法“先算再画”。
三、你为什么没有疑问呢?
每次作业下来,大家都认为自己都会的,可是老师批改下来,完全正确的总是不到五分之一,那些有错误的学生,你的没有问题就要打上折扣。要养成习惯,做题时有些模糊,有些不肯定,有些靠猜完成的一定要在书上做上记号,课后要想办法理清你碰到的问题,可以查书,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当老师一个问题下来:你有什么困惑吗?这时就是解决你困惑的最佳时机,你一定要把握住。
正是有了这样的反思,数学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相信一段时间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