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教师博文>>任何艺术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任何艺术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发布时间:2016-11-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敏

 

如果把维纳斯放在长满庄稼的田野里,麻雀会认为是稻草人,产生的心理反应自然是紧张和恐惧,绝不会产生人类所具有的美感。这是因为麻雀没有和人类共有的那种可以产生美感和愉悦的审美情愫。它们只知道人类是与其争抢食物的敌对对象,无法理解人类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就是在维纳斯上空飞来飞去的海鸟,也是不会把维纳斯当作艺术来欣赏的。
  个体人具有一般人的性格特征,也具有他区别于一般人的性格特征。因为一个人的所处环境,所受教育,所在家庭,所经遭遇等因素的不同,使个体人确有与一般人皆然不同的思想行为或难以让人理解的思想行为,这就是个性。个性和共性是可以转化的。当特殊的环境中一种个性成为一种普遍的存在时,它就是人类的共性了。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沟通理解,是因为人与人的共性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不能理解,是因为个性差异过大的表现。
  艺术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所能从维纳斯身上领悟到它们的美来,是因为维纳斯的创作者是人,创作者是人类的一个分子,具备人类共同的情愫。每个人都具有一般人的性格,这就是艺术具有共性的客观基础。所以说,艺术的共性就在人性中——在人类具有的共性中。
  任何艺术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是相融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个性,艺术就会表现出重复和雷同,就会失去新鲜感;如果艺术失去了共性,就失去了读者欣赏和产生共鸣的基础,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实际上就失去了观众和读者,它必然会在观众和读者中窒息死亡。所以说,艺术的共性是艺术存在的根据。
  艺术共性以人类共性为基础,但,人类的共性并不是艺术的共性。艺术共性是高于人类共性的,它是人类共性的理想,是人类共性的升华。艺术的共性不是人们常说的、常见的、都知道的人类共性。如果艺术的共性是这样,这个共性就只能是一个平庸的共性,一个难以打动人心的共性。艺术的共性必须是人类感知的,但又是人类未表现过的,未说过的,是艺术家独具慧眼的发现或独特的人生感悟,加上艺术家的艺术加工,成为艺术家的理想对象和崇拜对象时,才能表现为艺术的共性。它必须是新颖的,是事物隐蔽性质的暴露,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是高人一等的发现和见解。德国知觉主义者闵斯特堡认为,每一艺术品和每一美感都是自行封闭的,是孤立的。这孤立使艺术具有普遍性,具有永恒的价值。这里自行封闭的是什么呢?就是艺术家首先感知的,而常人还没有感知或模糊感知的东西,是艺术家独有发现、独特表现出来的人类共性。共性就是一个人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事物独特的美。就象陶渊明发现了菊花的高洁,就象一个人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一枝奇花,就象柳宗元发现了小石潭。这菊花的高洁和小石潭的秀美,其实都是人们心中所向往的,是人类的共性,只是常人没有发现它就在菊花和小石潭中罢了。
  人与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是相融的关系,也是相对的关系。这种关系使人能深入到它们的内部对其产生认识。当外界环境和人类社会成为人认识的对象时,它的性质就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这些性质有的是大家熟知的,有的是他人特殊的发现。当艺术家有了这种特殊的发现时,再通过他的艺术表达,就成了艺术。这艺术是可以被人认识和理解的,因为它产生于我们共同具有的那个环境。
  如今翻开书籍,特别是当代书籍,有很多难以理解的文字艺术,表现最甚的当是诗歌。就连塞菲里斯自认为最看好的作品《画眉鸟》,也被很多人称为是“谜”一般的难以理解的诗;就连埃利蒂斯的《理所当然》也被很多人认为“确实是难于理解又不好做出评价的作品”。我真不知道这些现象是值得庆贺呢?还是值得悲哀。如果这些“难以理解”永远地“难以理解”下去,这些“难于理解”的部分究竟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我想这些“难以理解”的根源,就是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艺术共性太弱的表现。
  这使我想起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起了顾城的《一代人》,想起了北岛的《回答》和舒婷的《致橡树》。四位诗人都是当代诗人,都属于现代派。四首诗都是当代最流行的作品。他们写了那么多作品,为什么这四首最为流行呢?我认为,所以这些作品流行的共同原因就是它们有新颖的、独特的艺术共性,反映了人类的共性。
  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如何珍惜当前优越的物质条件,如何平静下来享受平凡生活的幸福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是医治当代人浮躁病症的一剂良药。
  当人们都在控诉那个“黑色”年代,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痛时,顾城却发现了这个“黑色”年代给积极进取的人们带来的积极意义。即让人有了“黑色的眼睛”。抒写了无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里,都有人类对光明的永恒追求,这一最普遍的主题。
  北岛的《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既写出了那个特有年代里“高尚者”和“卑鄙者”对待人世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方法,也经典地再现了人类发展史上善与恶、美与丑的永久对立,和“高尚者”对高尚不畏艰难,不畏生死的永恒追求。
  《致橡树》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爱情和人际关系的新颖见解,也是人类关注的永恒主题。
  人类追求幸福和光明的步伐是不会停止的,也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关心和关注的生存环境,在不同的年代都会有不同的进步和独特的表现。这些表现是时代的个性,同时也有人类的共性。艺术是不能失去这些共性的。它永远是指引人类向幸福和光明迈进的灯塔。在如今主张个性张扬的年代,虽然为创作自由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让我们自由地钻到艺术的象牙塔中,用与人类隔绝的形式和语言在里面自言自语世人难以听懂的内心独白。
  人类共性是艺术共性的存在依据,艺术共性是艺术存在的根本基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