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会学生”,这是教师和教育永恒的主题,要想教会学生,学生想学是前提。因此,必须首先解决学生的求知欲问题。事实证明,只有做好了解、关爱、赏识、鼓励全过程的每个细节,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把学生带入想学的境界。因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为什么孩子需要夸奖才能变成好孩子?因为每一个人都渴望被承认,被夸奖,被赞扬——这是人类的天性,生来就有的欲望。试仔细想想:我们成年人在工作中谁不希望得到上级或老板的认可?谁不愿意听到表扬和赞美?谁不愿意做成功的人,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羡慕的人?还有,谁不是越听表扬越愿意表现出色,越受到好评越是更上一层楼?成年人谁不愿意听好话而喜欢听批评,指责?有哪一个成年人越听到批评越没有情绪,工作干劲越高?又有多少成年人越失败越有信心......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恰恰是这些连我们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人生境界,这么高的做人尺度,在现实生活中,却几乎全部都放在学生——我们的孩子身上,用来要求孩子,衡量孩子,评价孩子,特别是用来教育学生。
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我们老师对待学生经常在是以批评为主,较少鼓励、表扬,结果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就形成了“越批评越差”的恶性循环,不但纪律没有改观,而且影响到学习,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敷衍了事的现象越来越多。
本学年,我任教一年级两个班数学,在之前的三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发现,严厉的教育肯定能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道理很简单,你管的严了,孩子自然不敢怠慢,都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想挨老师的指责,但当时经验不够丰富,没有去仔细研究这其中的关系,只是肤浅的认为中途突然接手这两个班,肯定是学生之前基础不够好,加之换了新老师,一切还没适应。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平常教学当中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仔细观察,孩子并没有因为我的严厉和批评,孩子的学习就不断进步,相反,还有下降趋势,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直到有一次放学值日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似乎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那是上学期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当天我给期末考试成绩棒的小朋友发了奖品,当时我们一(2)的刘碧青排在第一个,我就随口问了句,老师奖励的巧克力吃了吗?她说,“我没吃,我要带给我妈妈吃”,这句话说的那么干脆,并且毫不犹豫的说出的,接着我又问:“为什么啊”,“因为我妈妈好辛苦,每天上班到晚上9点才下班”,说完,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这么一点大的孩子竟能说出如此让人感动得话,突然想起陶行知的一句话,“若把小孩当小孩,那你还不如小孩”。虽然一年级的孩子还小,但他们的心却不小,心底里她们也许什么都懂,在师生关系当中,我们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主见的生命主题来对待,而不是一味的去安排、命令他们,要想做到这点,我想首先要做的是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想做到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孩子的夸奖和鼓励肯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她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处在一种轻松、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学习,而不是处在紧张和充满指责的氛围中。只有爱上这种环境才能感受到幸福,成绩自然会提高。
在一年级的下学期,我将自己的领悟沿用到教学实践中,发现之前基础特别差,怎么教都教不会的后进生,也能很快理解老师的意思,做题目正确率明显上升。
经过失败的教训和不断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要想让学生愿意学习,就要给学生自信,多鼓励,多表扬。借鉴于他们,所以,对待全班学生,我都用赏识的目光来看待,越是差生、越要努力发现他的优点,多表扬,夸出学生的好心情,夸出学生的自信,夸出学生的上进心。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教育,也尽力避免简单说教,更不讽刺挖苦,而是先肯定其优点,使其在心理不产生抵触情绪,再指出其缺点,使其乐于接受,并产生要改错的积极心态。
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