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写雨的诗,并背诵。
教学过程:
课前:1、交流搜集的写雨的诗。
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2、小结:同学们搜集积累的古诗真不少啊!这么多的雨诗中有让人心情舒畅的斜风细雨,有纷纷扬扬令人思绪万千的黄梅雨,还有令人称奇惊叹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的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一、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
2、范读课题、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主要内容: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3、你对苏轼有什么了解?(补充: 苏轼对西湖非常喜爱,多次前往西湖,挥笔赞美西湖这一人间天堂。)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骤
1.苏轼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学生们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读(指导生字“遮”;多音字“卷”、“散”在诗中的读音)
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
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自由练读。
刚才老师发现╳╳同学读的特别认真,就请你领着大家一齐读读。
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西湖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把它圈出来(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从对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场什么雨?(一场疾风骤雨)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按时间顺序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我们先来看雨前的情景)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下雷阵雨之前的情景,平时都见过吧!从“黑云翻墨”中,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诗中什么遮什么? (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云跳珠乱入船”
(1)轻声读一读第二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雨很大)(雨很急)你是从哪些词上感受到的?(白雨、跳珠、乱)
(2)此时,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再读一读,除了体会到雨大而急,你还体会到什么?
小结:这个“跳”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雨雨大而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补充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谁来读出雨的大;谁来读出诗人对西湖雨的喜爱之情。
3. “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大风,狂风、暴风)这场风来的怎样?(很快、很急)你从那个字上体会到的?(忽)这么急、这么猛烈的狂风吹散了什么?你看,一个“忽”字,用的多么巧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场狂风的急!
请你来读,读出这场风的急;我们一起读,读出狂风的气势。
4.“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出示:“望湖楼下水如天”
齐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苏轼”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注意:这里的水指湖水,水如天指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
雨后西湖碧水如天,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我们一起吟诵这句诗。再读,读出雨后西湖的美。)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
1、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读……
2、练习背诵。
五、拓展积累、以读现景
同在西子湖畔,同时六月仲夏,雨中的西湖和晴天的西湖有着不一样的风光。苏轼在他的另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在语文拓展阅读上,请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对照书上的注释,自由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