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陶艺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扬名寰宇,并且以物载道,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陶艺教育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生动地了解自己国家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创作陶艺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双手将自己想象变成具体成果的过程,这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展示,是他们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展示。陶艺的三要素:泥、水和火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们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赖的因素。陶艺的本源在于欢乐和愉悦,是释放人性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
从小孩喜欢玩泥的天性开始,就已显示了陶艺的乐趣与人类心灵情操培养的自然关系。陶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门类,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潜在功能。“修身养性”早已为古人珍重,“陶冶情操”正是陶艺精神的体现,它独有的魅力正是开展素质教育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创客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以实现“人人皆为创客”。何为创客素养?可以理解为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手段,通过团队协作发现问题,解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经过不断的实验形成创造性制品的能力。我们可以发现,创客素养的内涵与我校陶艺教学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核心素养在陶艺创客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首先,创客教育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创意创想,并通过动手实践将其转化为成品,可以说,创新与实践是创客素养的核心,这与我校陶艺教育中核心素养框架中“社会参与”维度的“实践创新”目标相吻合。其次,创客教育强调“做中学”的理念,将学生置于一种造物的学习环境中,注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批判质疑以及科学探究能力,这与陶艺教育核心素养框架中的“科学精神”相一致。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活动,尝试各种陶艺材料、工具、制作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陶艺活动的乐趣;了解基础的表达方式方法,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美化环境的能力和生活的质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在过程中合作、分享、积极进取,激发创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初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整体地发展。
(学生们在认真做陶艺作品,花蕾摄影)
二、做法
在硬件方面,我校已经建立俩间陶艺专用教室、一间烧窑室,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计划逐步扩充。在师资方面,我校有专职美术教师,都十分热爱陶艺教育,并积极投身于教改实验。 (学校专用的烧陶设备,花蕾摄影)
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在我校多年的历史了,这也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我们在四年级的班级在课程计划中每周安排1节陶艺课。学生初步掌握陶艺技能,了解陶艺制作的基本语言,进而进行泥条成型、泥板成型及运用多种语言进行综合创作,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每一次的陶艺活动中有充足的时间享受陶艺创作的快乐,发展能力、张扬个性。另外优秀学生则以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每周二、四下午为固定活动时间,由各年级喜爱陶艺的学生组成,约30人,每次内容都安排具体的内容和详细的计划。学生在这里除了继续学习手工陶艺创作的技能技巧外,还穿插安排了手工拉坯训练和施釉技法训练。他们在享受玩泥的快乐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件件精美的陶艺作品的诞生,其乐无穷。(附:陶艺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表)
| 造型与表现 | 设计与应用 | 欣赏与评述 | 综合与探索 |
第一学段 | 通过看做等方法用泥土大胆自由地表现,体验陶艺造型活动的乐趣。学习基本的揉捏搓拼拈接等陶艺技法。 | 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结合陶泥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 观赏陶艺作品、其它各类美术作品和自然景物,能用简短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 | 采用陶艺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有主题或无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 |
第二学段 | 初步认识、尝试各种形、肌理、色等美术语言在陶艺作品中的运用,使用各种工具体验制作中不同的效果;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自己的见闻、感想。 | 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在陶艺设计制作中强调个性的同时,注意美学组合原理。 | 利用信息技术等途径观赏自然、陶艺和其它美术作品的形、质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了解陶艺史,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培养学生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 采用陶艺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社会、思品、信息技术等课程内容,进行陶艺创作、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各地民俗有所了解。 |
第三学段 | 运用形、色、肌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和其它辅助材料,表现自己的见闻、感想,发展构思和创作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 | 运用美学组合原理,根据陶土的特点进行创意、设计和加工制作,美化身边环境。 | 欣赏、认识陶艺作品的材料、形式、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讨论等方式,了解陶艺发展史和陶艺表现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能用简单的术语表达自己对陶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陶艺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陶艺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
(学生们的陶艺作品,花蕾摄影)
无论在平时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还是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中,我们始终在用创客教育的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比如在设计作品中,让学生大胆地创作,并努力完成作品,提高学生的创作成就感,学生通过学习与创新,得到了全面发展。
(我校的陶艺工作坊,花蕾摄影)
三、成效
(一)陶艺创客教育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泥塑的作品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来讲是特别适合的,当他们看了陶盆上的鱼形图案,被一个个纯朴生动的形象感染,体会到了什么是装饰美,红黑分明的色差,让学生体会了色彩搭配的巧妙,得到一种特定的感受。其次在双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践。每一个作品都包含了他们对一样事物的比例、重心、对比等美的法则的运用,体现了审美意识的创客发展。
陶泥对学生的强烈吸引力在于它具有的可塑性,具有魔术般的变化。这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一种“玩泥”创客感觉。赫伯.里德说过:"教育实实在在就是建设性活动兴趣的作用。”“玩泥”使学生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可使他们提高创客意识。
(二)陶艺创客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现在学生作业负担越来越重,在寻求减负而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学习陶艺是不是“火上浇油”呢?实践表明,陶艺与创客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有着亦教亦乐的通道—“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柏拉图语)。陶艺创客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陶艺活动过程中,将获得有关认知能力,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认知情景中。可以说,陶艺创客教育又是一种教育载体。
(三)陶艺创客教育提高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陶艺创客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好方法。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一直是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指出:"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托比因的衷告绝非危言耸听,创客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纳入目标体系中。当学生在用泥巴制作陶艺时,手脑并用,促进了左右脑的细胞活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起到很好的作用。只有锻炼其双手,才能启迪其心智,促进艺术发展,双手活动是思维产生的源泉。泥塑活动正好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实践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会泥塑技能时,大大地留有创造的余地给学生。在制作中,他们会自己制作出一些新形象,尽情地表现自己对客观世界的生动联想。这正体现了陶艺施展自我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空间的独特功能的创客精神。
实践也正说明在小学开展陶艺教育是可行的。通过我校陶艺创客教育现状分析,让我深深感到陶艺教育为学校教育带来的生气,学生们不仅从中学到了陶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养性、静气、识史、追求完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认为陶艺创客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
四、探讨
由于我们学校对陶艺创客教育的开设与教学时间相对很短,实验方法存在缺陷,其成果还是初步的尚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中关注:
(1)一般学校如何解决场地、原料需长期使用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为陶艺创客教育注入更为丰富的内容。
(2)陶艺创客教育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兴趣活动、陶艺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之间联系,陶艺创客教育教学的设计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状况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
(3)陶艺创客教育教学的个案和教学参考研究,如何为陶艺创客教学提供信手拈来的教案和让学生欣赏的课外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的编写与整理还有待于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