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灵动课堂”实践研究>>过程资料>>采小开展教研协作中一片数学教研活动
 
采小开展教研协作中一片数学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8-11-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吴鸣凤

关于举行中一片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通知

各相关小学:

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11月29日下午将在武进区采菱小学举行中一片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数学活动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

二、活动时间:11月29日(周四)下午

三、活动地点:观摩教室(1)

四、参加对象:

(1)马杭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全体数学老师;

(2)教研协作中一片每校可安排2~3名数学老师参加。

五、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负责人

12:30~13:00

签  到

陈春明

13:00~13:40

课堂观摩

五上《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五(2)班

卢实小

金亚明

14:50~14:30

四上《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

四(1)班

马小

虞丽华

14:40~15:20

三上《轴对称图形》

三(1)班

采小

吴鸣凤

15:30~16:30

专家讲座

胡英娟、 马伟中

 1、请相关学校通知老师参加活动,参会老师提前十分钟纸质签到、扫码签到,于活动结束后扫码签出,本次活动计区级培训4学时。 

 2、请参加活动的老师准时到场,注意往返交通安全。

 

采小开展教研协作中一片数学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18-11-2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赵君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题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11月29日下午,采菱小学举行了以“数学活动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为主题的数学教研活动,教研协作中一片学校的数学教师、分管领导共计4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来自卢家巷实验小学、马杭中心小学、采菱小学的三位数学老师进行了课堂展示

卢小金亚明老师执教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探究”味很浓,整节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调整、结论等数学探究过程,并通过反思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增长智慧,培养学习兴趣和理性思维。

马小虞丽华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体现了执教者对教材的深刻解读,以及她出色的课堂掌控力。

采小吴鸣凤老师执教的《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感知——操作——体会”来获取知识,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过程中,吴老师多次使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逐步引导,使得学生对轴对称这一概念形成理性认识。

课后,星辰实验学校胡英娟校长围绕“教材解读的智慧”这一主题做了专题报告。她从教师对教材的态度、教师要读懂教材内容、教材解读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层剖析,理念清晰明了,引起了在场教师的反思与共鸣。教师发展中心马伟中主任就本次研究的主题向参会教师对今天的三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采菱小学市级备案课题之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题名称

“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灵动课堂”实践研究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三1

授课时数

1

设计者

吴鸣凤

研究主题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性的许多事物,也为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识,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概念,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经历感受轴对称现象,观察、操作等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了解“对称”的含义,能找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想象轴对称图形形状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天性使然,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探究活动有着较强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力争让学生自己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去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例题教学

(一)图片导入(内含例题图):

1、同学们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老师的爱好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最近老师收集了一些有趣的图片,同学们想看看吗?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只要物体的两边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对称的。这些物体都是对称的。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点呢?学生举例

(二)轴对称图形(例题图)

1、这些图片中蕴藏着跟数学有关的知识,全部研究比较费时费力,我们可以从每一类中随机选择一张作为样本,继续开展我们的研究。

2、出示例题图:蝴蝶   天坛 飞机。

我们把上面三个物体沿着轮廓线画下来,就可以得到这样的3个图形。

这三个图形就在同学们的信封中,请你将它们轻轻的拿出来,把每一个图形都对折一下,然后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你是把图形怎样对折的,对折后有什么发现。

3、交流: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把图形怎样对折的?对折后你有什么发现?

蝴蝶图指出:我们把蝴蝶图左右对折后发现两边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可以说成“完全重合”。齐说:蝴蝶图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生边示范边说:天坛图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飞机图对折后能完全重合。

指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齐说:蝴蝶图是轴对称图形,天坛图是轴对称图形,飞机图是轴对称图形。

提问:图中能完全重合的两部分是以什么为界限的?折痕

指出:折痕所在位置的这一条线就是对称轴,我们一般用点划线表示。

同学们一起来指一指三个图形的对称轴分别在哪里。

巩固: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二、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1、我们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很多平面图形,比如?我们之前重点关注的都是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轴对称图形的角度来研究一下,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

2、刚刚是我们的猜想,猜想之后我们要干什么?验证

请同学们拿出平面图形信封中的平面图形,同桌合作折一折,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3、追问

追问一:你能用不同的折法来验证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追问二: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呢?

追问三: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呢?

 

三、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想想做做1、2、4)

轴对称图形给人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在生活随处可见。老师从中任选了三类,来考考同学们是不是火眼金睛,能一下就把轴对称图形找出来。同学们想先看哪一类?

1、绿色食品标志   国家节水  中国工商银行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4、第一行警告标志:两侧变窄  人行横道  T型交叉  环形交叉 

   第二行指示标志:直行  向左转弯  直行和右转弯  向左和向右转弯

 

 

四、动手剪一剪

1、松树图

老师有一个松树图,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你知道老师是怎么用一张纸把它剪出来的吗?

强调三个环节:把纸对折、在折痕旁边画出松树图的一半、剪下后打开。

 

2、想想做做3.

那你知道下面的图案各是从哪张纸上减下来的吗?连一连

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材料,同桌合作,剪一剪,验证一下你的眼力准不准。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结合研究主题进行评析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必须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课件的动画演示,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另外,借助课件教学给学生创设了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轴对称图形可以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斜着对称,虽然课上我也展示了各种方向的对称,但在欣赏对称图形时,学生受到一些思维习惯的干扰,左右对称容易给他们造成思维定势,对上下对称、斜着对称易忽视。还有,学生虽然对轴对称有了认识,也能说出是不是轴对称,但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出来有难度,个别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欠佳,有待课后单独辅导。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模式,充分扮演好教师这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并享受成功的殿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