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二)》案例分析
《车(二)》是继前一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本课通过教师组织欣赏、讨论探究、合作交流、互动评价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设计,用废旧材料或者陶泥制作的各种车辆,再现不同的立体车,体现师生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创作热情,展现师生间、生生间、人与车、车与人的情感交流。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不同种类、不同外形、不同功用的各种车辆作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车的发展演变史,通过观察,进一步了解车的构造以及功能,尝试运用刻画、剪贴、接插、粘贴、拼贴、手捏、刻挖、组合等方法,表现自己喜爱的车。鼓励学生大胆构思想象,力争设计出个性独特的车,让它的形状、功能都有所创新。
学生对于用废旧材料或者用黏土做车更加感兴趣,课前教师需布置学生预习,准备废旧物品等,自主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车的观察,对车的结构和性能以及车的发展演变史有进一步的认识,为课堂上设计制作车做好准备。
本课可通过欣赏教学法、分层探究法、综合演示法、组织讨论法、互动交流法、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开展师生间双边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认识车的历史,理解车的基本构造,设计出自己喜爱的个性张扬、特点突出的有趣的立体车。教学难点是多种废旧材料的组合设计或泥工制作中多种成型方法的综合表现,体现造型特点、功能特点,在拼插、组合、安装以及细节、美观、变化、创新等方面体现审美创造。
从本课的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对于手工制作车兴趣很浓,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员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课堂呈现出积极探索、大胆动手操作的良好氛围。师生互动交流顺畅,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过程清晰,教学策略及方法比较得当,特别是组织学生对外形各异、功能奇特的车进行欣赏时,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为独立创作设计车打开了思路,拓宽了思路。
学生在作业展评时不仅关注自己的作品,还能够充分地关注同伴的作业,提出诚恳的意见和建议。从构思、制作的各个环节到最终的制作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量,作为教师,应掌控好课堂时间与节奏,充分地鼓励学生,悉心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宽容地对待学生容易出现的小失误,并且要及时的指出,便于学生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