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初识外形。
1、观察图片:今天我们认识一位新朋友,知道它是谁吗? 你了解它吗?
2、(介绍:灰椋鸟只是椋鸟这个大家族中的一种,别名高粱头、假画眉、竹雀,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灰椋鸟的课文。板书课题,指读,“椋”换旁。(凉、掠)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对徐秀娟有哪些了解?交流,出示简介。
4、这么爱鸟的徐秀娟,起初却并不喜欢灰椋鸟。那么,最初在作者的眼里,灰椋鸟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灰椋鸟外形的语句。出示: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呢?轻声读一读,在作者眼里,灰椋鸟好看吗?一起读。
5、这是一句什么句?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过渡:在作者眼里,灰椋鸟并不好看,可是作者在看了关于灰椋鸟的一段电视后,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自由轻声的朗读课文,要求:
a) 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句子;(2)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用一句精炼的语言概括。
2、 交流: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板书:归林、壮观)
3、 理清段落:
(1)提问: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灰椋鸟归林的整个过程?(2-5小节)
(2)我们已知道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你会分段了吗?用“//”把文章分成三段,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分?说说理由。(交流各段大意)
三、学习词语,练读课文。
1、第二段是课文的重点,让我们一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第二段。
这一段很长、很难读,让我们先来扫除一下朗读时可能会碰到的拦路虎。
2、出示生字新词:
第一组:刺槐林 鲜明对比 翘首遥望 黑点移动
第二组:椭圆形 整群整群 排空而至 浩浩荡荡
第三组:扑棱棱 叽叽啾啾 互相应和 喧闹热烈
(1)这些词语中间有好多多音字,要全部读正确不容易,自己先读一读。
(2)指名一行一行地读,正音,同时理解:
(3)第一组重点教学: “翘首遥望”中“翘”的读音qiao(第二声),并让学生演一演“翘首遥望”,教师再边说“翘大拇指”边示范动作,让生说qiao(第四声)的意思。
(4)第二组重点教学:指名读含有“排空而至”的句子,联系文章说说什么是“排空而至”?
随机练读第4小节,练读重点语句。
(5)第三组重点教学:a“扑棱棱 叽叽啾啾”这两个词有什么相同之处?(模拟声音的词)模拟什么声音?你还知道哪些模拟声音的词? b“互相应和”是什么情境?师说“叽啾”“ 叽叽啾”“叽叽啾啾”,让学生应和。
随机练读第5小节,练读重点语句。
3、再读以上词语,引导发现:
(1)联系课文,发现这三组词语与灰椋鸟归林有什么联系?(分别写的是归林前、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板书。请同学们用“/”根据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把第二大段分成三层。
(2)第二段的二三层中有许多难读的语句,让我们来好好读一读。(出示重点段落,练读)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灰椋鸟归林前的情景。
四、学习(2-3)节。
1、指名读2、3两节,想一想: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等待灰椋鸟的归来?
2、默读,用横线划出描写刺槐林和竹林的句子,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要写树林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出示:没有林场工人 ……壮观场面呢?改成陈述句。
想一想:第一节和最后一小节是什么关系?(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3、我们在幽静的竹林里静静地等待灰椋鸟归林,那个词告诉你灰椋鸟开始归林了?(黑点移动)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惊喜)特别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翘首遥望)
4、指导朗读2-3节:读出林中的幽静,读出我们惊喜的心情。
小结:作者由一开始的不喜欢灰椋鸟到后来的惊喜,心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灰椋鸟究竟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我们下节课好好研究。
五、作业:
1、出示句子比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描写鸟的语句,思考:为什么喜欢?
板书:
25 灰椋鸟
(凉 掠)
前
归林 时 壮观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