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灵动课堂”实践研究>>过程资料>>《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1-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钱红梅

24、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读文,抓关键词感悟闰土形象,揣摩刻画手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激发学生了解鲁迅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件、课前阅读《故乡》

一、由事及人,感悟闰土形象,揣摩刻画手法

月夜刺猹中的闰土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4课少年闰土(齐读) ,闰土是作者鲁迅儿时的伙伴。

2.回忆一下,在我和闰土的相处中,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稀奇事?(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沙地观鱼)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月夜刺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月夜的瓜地,去看看刺猹的情形吧。

要求:

(1)默读第9到15自然段。

(2)想一想:你看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圈划关键词,并写上批注。

3.交流:

预设:1)我觉得闰土是一个淳朴善良、细心、机敏、生活经验丰富的人

我从文中“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可以看出他很淳朴善良。(板书:淳朴善良

我从他听到“啦啦的响了,就知道猹在咬瓜”看出他很细心机敏,很有经验 ,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他屏住呼吸,侧着身子在听,在判断猹的位置。)

你的想象非常丰富,请你带着想象读好这句话,注意要轻轻读,否则会惊动它的。

2)①我觉得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关注动词)我从捏  轻轻地  看见猹,你便刺。看出他很机敏、勇敢,一点也不犹豫、害怕。

②很好,你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这其中捏的动作谁来做一做?还能不能换成别的词?为什么?(捏的动作很小,很轻,动作大了,猹就跑了。)就像是捉迷藏似的,真有趣。也可见鲁迅先生用词是多么巧妙、精准啊!请你读好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可以做动作。

  ③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又出现了怎样的情景?(闰土右手捏着钢叉,一步一步,轻轻地走向猹,看准了,猛地用力……只见猹……)加上时间,环境等描述就更好了。这情景如在我们的眼前,这少年更是异常勇敢!

4.现在你们就是闰土,我是少爷,快给我讲讲月夜刺猹这件有趣的事吧。师生分角色读。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他的喜欢来读好这段话吧!男女生分角色读 。

5、你们瞧,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机敏勇敢的闰土。(板书:机敏勇敢)

6.同学们刚刚我们关注了有特点的文字,其实我们常说标点符号也是会说话的!有没有发现,这一部分中有两个标点都出现了两次?

1)两处省略号

 (出示两处句子,两处省略号变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处省略了什么?可以看出鲁迅对刺猹这件事?(很好奇、向往)

第二处又省略了?如果鲁迅就在那他肯定会?

因为这些都是鲁迅从未见过的,是那么新鲜刺激!

2)难怪鲁迅说(师引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在这一句话中破折号也出现了?(两次),在这里它们都是补充说明的作用,这破折号就像是穿越时空的绵绵思念,把三十多年来难以磨灭的好奇和朦朦胧胧的猜想表现得淋漓尽致。齐读句子。

3)同学们,抓住关键字词,甚至一个标点,我们就能读懂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刻内涵,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7.你们看,闰土绘声绘色的讲述,鲁迅精妙的描述,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以至于30年后,鲁迅想起闰土时,还能清楚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出示刺猹的图片,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生接下去说。

8.这幅画面,是鲁迅先生在听闰土的介绍后,出现在头脑中的。虽然是同一件事,但却有着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鲁迅先生为了凸显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才会如此构思,如此强调。多么迷人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啊,让我们和鲁迅一样也把这幅画面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中吧!一起读第一小节。
二、由扶到放,体味其他三件事中闰土形象

1.(复习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交流月夜刺猹中的闰土形象,是按哪几步来展开的?我们先圈划关键词谈自己的体会,再想象当时的场景和画面,最后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副板书:  圈划感悟   想象画面   用情朗读

2.下面,请大家同桌合作,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另外的三件稀奇事。

自学要求:

①按照这样的学法,挑选你最感兴趣的新鲜事,仔细阅读,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

②思考:从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 

下面我们按课文表达的顺序来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稀奇事。

雪地捕鸟

我们把目光聚焦到6-8小节,走进雪地捕鸟这件稀奇事。

指读6到8小节,你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

预设:

1)(抓住动词)我从扫出、支起、撒下、一拉这些动词,体会到闰土动作麻利,非常聪明能干。(板书:聪明能干)指读句子。

2)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捕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此可见,闰土对于这件事考虑得?(非常周到)这时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思考周到或者说做事、说话都很有条理的闰土。

(2)你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图。你能看着这幅图,用上一组关联词,来说一下捕鸟的过程吗?

(3)鲁迅先生没有对画面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的语言让我们走入情境,这样表述更显真实。通过闰土的讲述我们认识了很多闻所未闻的鸟雀,跟他相比我们真是孤陋寡闻,而相反闰土却是那么得?(板书:见多识广

(4)总结:我们可真是要感谢闰土让我们见识到了这雪地捕鸟的有趣情景,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这份感谢与敬佩吧!

过渡:除了这件稀奇事,还有哪也让你觉得他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雪地捕鸟真是充满乐趣,谁再来交流交流你最感兴趣的稀奇事?

海边拾贝

(1)文中哪些句子就是描写的海边拾贝?生读--出示句子

(2)此时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闰土?(见多识广)为什么?(因为他说的贝壳都是难得一见的,我听都没听过,更别说见过了。)

(3)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所以闰土说:“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瞧,这些都是闻所未闻的贝壳,可闰土却如数家珍,难怪你们说他见多识广呢!此时你捧着满满一袋贝壳,我来采访你一下,你的心情怎么样?

(4)真是让人有点迫不及待了呢,让我们赶快跟着闰土来到海边捡贝壳吧,一起读句子。

过渡:捡完贝壳,闰土还会带我们去见识什么稀奇事呢?谁对沙地观鱼特别感兴趣?来谈谈你的感受?

沙地观鱼

(1)第几小节就是写的沙地观鱼?(17小节)说说你的收获?

预设:

我从他的描述中感觉到他确实见多识广(观察仔细),因为他居然见过会跳的鱼。

对啊,这可真是稀奇,跟着闰土我们居然还能看到会跳的鱼呢。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那么闰土所说的会跳的鱼是什么鱼呢?有谁知道吗?看来闰土确实比你们见多识广啊!钱老师告诉大家(出示图片、资料)这种鱼叫做弹涂鱼,又名跳跳鱼。生活在沿海浅滩,是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鱼类。弹涂鱼喜欢在烈日下跑来跑去,但是它们要经常保持身体的湿润以防止危险的脱水现象。因此弹涂鱼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水塘周围进行的。

3)读着这段资料,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幕情景?稀奇,稀奇,真稀奇,有趣,有趣,真有趣!让我们跟着闰土一起去沙地见识一下会跳的鱼吧!齐读句子。

三、由事及人,体悟人物情感

1.闰土知道的稀奇事就只有这四件吗?怎么发现的?(无穷无尽)听着闰土讲这些稀奇事,你们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感受呢?(充满向往、羡慕)文中的“我”也一样,心中无限向往,但是却?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得四角的天空。

2.城里孩子真的就只能看见四角的天空吗?文中的我不全然是鲁迅,但却真实的反应了鲁迅的思想感情。少年时的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接受着传统的封建礼教,恪守着很多规矩。一个“少爷”的称呼,就使得他不能像闰土般拥有自在惬意的童年。四四方方的宅院就是他的天地,这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一个成语?(井底之蛙)是的,他是那么渴望冲出这方天地,和闰土一样亲近自然,认识各种稀奇的事物,收获本该属于他的那份快乐。

3.正是因为“我”心中充满着向往,企盼着那份自由与快乐,所以当闰土要回家里去时,我……(引读最后一小节)。为什么他会大哭?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4.真是难舍难分啊!难怪30年后,虽然闰土已完全变了模样,但是在《故乡》一文的结尾,鲁迅依然描述的是少年闰土的形象。因为鲁迅心中留存着的永远是那个淳朴善良、机敏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因为美好,所以难以忘怀。

5.鲁迅笔下还有很多这样的小人物,如杨二嫂、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等,同学们不妨课后再读一读《故乡》和小说集《呐喊》,相信那时的你将对鲁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不仅识他,且更懂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