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活动>>《花的学校》
 
《花的学校》
发布时间:2021-01-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钟鹃

 《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1. 同学们,告别了漫长的暑假,我们再次走进了校园,有些急切,有点儿欣喜,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所新的学校,这是大作家泰戈尔带来的【花的学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2. 读了课题,你来猜一猜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呢? 

3. 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赶紧去读一读课文吧!P

二、初读课文,组织交流部分字词,初步体会新鲜词

1. 请同学们:(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第一次见到的,觉得比较陌生的词画出来,多读几遍。(2)边读边思考:“花的学校”是指什么? 开始吧~

2. 书声琅琅,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可以把你画出来的词读给同桌听一听。

 老师发现很多同学画出了这样几个词,谁来读一读?(走过荒野,吹着口笛,扬起双臂)

(1)真不错,响亮又正确,让我们一起像他那样读一读,关注生字。

(2)同学们,什么样的地方称为“荒野”呢?没错(图片)像这样人烟稀少,杂草很多的原野称为荒野,了解了意思,现在你有好办法记住荒这个字吗?真好,根据形声字的规律记住了它。

(3)同学们你认识它吗?是的,它是印度的一种竹笛,就是文中所说的“口笛”,与我们中国的竹笛长得很相似。想不想听一听它演奏出的声音?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学们都听得陶醉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悦耳动听的口笛声,悠扬清脆的口笛声,余音袅袅的口笛声)

3. 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行词,说说你的感受。

4. 是啊,像这样第一次见到感觉很有意思的词就可以认为是有新鲜感的词可以多读几遍,把它积累下来。

5. 同学们,那你知道,泰戈尔笔下的花的学校真的是花打扮的学校吗?

6.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不是,原来在花的学校里,花是学生。这样的说法真是与众不同,作者怎么会冒出这么新鲜的想法呢?这得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时节——从六月开始说起~

三、学习一二小节

1.请我们班的好声音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真不愧是好声音,字正腔圆,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场景。同学们,现在请你自己再去读一读,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甚至可以闻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品读第一小节

①这位同学很有感情地朗读了第一自然段,他听到了轰隆隆的雷声,哗哗的雨声,呼呼的风声和竹叶的沙沙声。

②真会读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听到这些声音呢?

③原来,作者就是借助这些词把声音带给了我们,让我们一起再有感情地来读一读。

④这篇课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写的,中国作家郑振铎翻译的。你们这一读,让我联想到作家吴岩的译作。请同桌配合着读一读,比较一下两位作家的翻译,你发现了什么?

看来,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让我们一起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感受作家们用词的精妙。女生读郑振铎的文字,男生读吴岩的译作。

 

2)品读第二小节(2加深,1变浅)

同学们读得真好!除了阵雨落下的场景,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①这位女同学动情地朗读了第二自然段,她看到了群花跳舞、狂欢的画面。

②【教学“舞”】舞是一个生字。它的本字是“無”,古文字好像一个人手持兽尾在舞蹈的样子,再加双脚(舛)写成现在的“舞”字。舞的本义是舞蹈。老师给它编了个字谜帮助大家记忆:舛字是双脚,無字表读音;跳来又跳去,四点无踪影。

(写字指导)“舞”这个字笔画很多,除了要识记字形,要写好它也不容易呢!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舞,(上部)笔画多,写紧凑;(下部)笔画少,要舒展。

③花儿们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多么快乐的场面啊,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④读得真好!你瞧,花儿们跑出来啦!现在请你看看图片,展开你的想象:说一说这些花儿仿佛在干什么呢?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吗?

⑤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花在草地上跳舞、狂欢的情景,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与兴奋。你能把这种情感送到文字里读出来吗?

⑥读着读着,你又发现了什么?

作者时时用这【生动有趣】的表达让我们读来很新鲜。

四、学习3-9小节

过渡:六月的阵雨落下来了,花儿攒足了力气开放、跳舞、狂欢!看到这么美的场面,作者不禁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觉得,那些花朵是在——读!(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一) 梳理文脉

1. 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3-9小节,看看作者想象下的花上学,跟我们小朋友上学一样吗?

2. 原来,它们也要【上学】,也会【放假】、【回家】

3. 【教学:假】假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没错,jiǎ,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则寓言故事,叫狐假虎威。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两行词,说一说你的发现。说的真好,多音字就是这样“音随义走”。

4. 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花儿们上学的部分。

(二) 学习3-4小节

1. 默读3、4自然段,(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了默读的方法,注意做到不指读、不动唇、不出声),并张开想象的翅膀,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同学们边读边思,习惯很好,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想法(这位同学看到了花儿在学校里上学、读书、关着门做功课的样子,还看到了调皮的孩子被老师罚站墙角的画面!)

3. 【教学“罚”】你有没有被罚的经历啊?是啊,家庭作业还没完成就跑出去玩,被妈妈罚写了;这位同学在家调皮捣蛋,被爸爸罚站了,这是爸爸对他的惩罚;当我们不守规矩时,爸爸妈妈会对我们进行合理的处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

4. 你看,花儿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如果——(引读)读!

5. 一切都要守规矩,不守规矩就会被罚,想象一下,此时被罚站墙角的小花是什么样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呀?

6. 同学们各抒己见,看来都有过被罚的经历,把这种难过、郁闷都表达出来了,P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读好3、4自然段。

7. 这一读,你又发现了什么?原来泰戈尔是根据小朋友上学做功课被罚站墙角这样的真实生活加以想象的。还有的同学说,作者在这里把花想象成学生,他们会做功课,想玩游戏,也会被罚站墙角,这样的想象真是【与众不同】

(三)学习5-6小节“放假”部分

1. 读!(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1)男生读,女生再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六月的阵雨一来,花儿们的假期就来了;有的同学说看到雨就想到放假了;还有的说紧跟着雨来的就是假期。难怪作者用上这样的关联词把两件事连在了一起。我们再来读一读!

(2)(出示句式)现在你能展开想象,也来说一说吗?

(3)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语句通顺,表达正确。雨一来,花儿们便放假了,那我们什么时候放假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同学们也能用上这样的关联词来说句子了,真了不起!

2. 花儿们一放假,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3. 口述:请你默读五六自然段,展开想象,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4. 同学们,这样的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刚刚在哪里想象过吗?

 1) 是啊,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就描绘了类似的场景。

我们一起来比较着读一读吧!

2)这样变换了形式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

 

你看,多么有趣的想象啊!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部分,体会这种有新鲜感的表达。

(四)学习7-9自然段【“回家”部分】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有画面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花儿们在雨中冲出来的场景,他们这是急着要奔向哪里呢?(口述:现在请同学们默读7-9自然段,想一想,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 这位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了,我们来听听他的想法。

2.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画面有感情地读一读7-9自然段,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配乐)

四、拓展升华,走近泰戈尔

1. 读着读着,我们感受到了花儿放假时的喜悦和对家、对妈妈的依恋,那作者真的仅仅是在写花儿吗?读一读资料袋,你关注到了哪些信息?

2. 有的同学关注了他的成就,有的同学关注了他的代表作。还有人说到这篇文章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老师去查了《新月集》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增加对《新月集》的了解。

3. 原来《新月集》里的诗基本是以孩子或妈妈的身份来写童心与母爱的,可是为什么《花的学校》明明写的是花儿,也会收录在《新月集》里呢?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

(1)大家讨论的真热烈,我们先来听一听这组的想法。他们认为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像诗一样美丽。

(2)这一组说花的学校也是诗人化身为天真可爱的孩子来写的。

(3)还有的认为这篇课文要表达的也是可爱的童心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大家都很会思考。

4.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泰戈尔走进了花的学校,看到了花孩子们上学的样子,感受到他们放假回家的兴奋与喜悦。同时,我们还积累了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有的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的,有的是生动有趣的表达,还有的是与众不同的想象,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啊!

5. 这篇文章是印度作家泰戈尔写的,中国有很多作家对此进行了翻译。除了刚刚还读到的郑振铎和吴岩翻译的版本,还有许多作家的译作,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个。另外,推荐大家去读一读《新月集》里的其它小诗(例如:《金色花》《十二点钟》等),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有新鲜感的词句

上学                         第一次见到

放假                         生动有趣

回家                         与众不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