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小术科组第二周教研活动
——灵动课堂建构的实践与探索
3月2日,采菱小学术科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深入探索灵动课堂,大家一起聆听了许丹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科学《声音的产生》和郑恩泽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体育《行进间直线运球》。
《声音的产生》是小学苏教版《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振动与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活动内容是“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形成任务驱动的学习目标,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本节课的许老师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在篮球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兴趣,掌握初步的方法,郑老师努力让学生与篮球“亲密接触”,从起始部分的球操、传球到最后的练习、游戏。学生在长时间的持球过程中,熟悉球性,主动参与,随时练习,为真正的“体验”篮球创造了有利条件。篮球作为对抗性运动项目,郑教师具有整体教学的渗透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消极防守的站位,为运球队员创设了难度,增强了互动性和挑战性。课的密度教学强度在这个季节比较适中。郑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比较全面考虑了学生身体各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荷,这是体育课程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特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体育课程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课后,术科教研组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针对课的内容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李老师和王老师也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课堂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每一次教研课都给青年教师们带来了许多的收获。采小术科教师定会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不断磨练、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