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活动>>指向儿童品格提升的吴文化少科院课程建构
 
指向儿童品格提升的吴文化少科院课程建构
发布时间:2021-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王红梅


作者:华萍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

        摘要:吴文化少科院课程建构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系统设计、整体建构和规范实施,以“自如的交往、自律的处事、自主的思考、自强的情态”为重点,全面有效提升儿童品格。

        关键词:吴文化少科院;品格提升;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A-0037-04

        20世纪初,马丁·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品格教育的主张,并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从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他坚信,人的品格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当前我国的品格教育正在从生命个体“为人”“处世”“行事”三个维度,以“尊重”“责任”“关心”为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根据品格形成的基本规律,设计每一个年龄段的具体品格细目。

        作为一所基础教育学校,我们所理解的品格是指儿童道德品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绪态度等为人处世的基础素养。我们期望通过吴文化少年科学院(以下简称“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系统开发、整体建构和规范实施,以“自如的交往、自律的处事、自主的思考、自强的情态”为重点,全面有效提升儿童品格。

        一、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的建构背景

        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创办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始名“范氏蒙学堂”,由范仲淹后人范熙私资创办,开无锡乡间私人办学堂之先河。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学校虽几改其名,几易校址,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和“成人”教育方向。在21世纪来临之时,学校站在历史的节点,依托“建有文化的校园,塑有智慧的教师,育有个性的学生”的办学愿景,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素养、有情趣的人”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内涵建设。

        1998年,学校依托所在区域的吴文化资源优势,创办了吴文化少科院校外德育实践基地,打造少先队教育特色品牌,以研究社会科学、区域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少科院实践成效卓著,在全国少先队建设发展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吴文化少科院也成为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活动专业委员会的实践基地。20年来,学校以吴文化少科院发展为载体,持续开展提升儿童品格的深化研究。从“十五”到“十二五”,学校以吴文化少科院为主题的多个立项课题均获全国一等奖。吴文化少科院先后获得“全国少先队十大魅力奖”“江苏优秀少年科学院”“江苏省少先队文化专业委员会基地学校”等多项荣誉。

        多年来,学校在推进吴文化少科院建设中注重活动的打造,与时俱进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缺乏系统性构思和整体性开发,散点式的活动开展不利于全体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绪态度等品格素养的有效、全面提升。据此,学校及时调整思路,立足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确立了以儿童品格素养提升为目标,以“自如的交往、自律的处事、自主的思考、自强的情态”为培育重点,以课程化建构为基本思路,科学开发和建构吴文化少科院特色课程,增强了少科院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的目标设计

        吴文化少科院课程开发是新课题,如何设定课程目标将直接影响少科院的建设与发展品质。校课题组在和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后,形成了“以德树人”的共识,初步形成了课程目标体系:

        1.依托吴文化少科院的现有基础,结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挖掘并明确吴文化蕴含的儿童品格成长的基本要素,立足校园开辟具有吴文化特色的主题场所,并利用地域资源,形成全方位的儿童品格养成的育人生态。

        2.依托区域文化,挖掘地方特色,紧扣“吴韵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把握课程开发的对象感、场景感、价值感、结构感,整体设计吴文化少科院课程框架,做好课程的标准制订、目标规划、内容选择、实施优化、科学评价等工作,引导少年儿童在丰富的课程体验中实现“自如的交往、自律的处事、自主的思考、自强的情态”等品格素养的有效提升。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评价方式,创生评价手段,围绕儿童的收获感受和有效性,围绕课程实施者的态度能力提升效果,围绕课程开发者的创造力、领导力、针对性、匹配度和实效性,以自评、互评、校评等评价方式,不断引导、激励、促进和成全儿童的成长。

        吴文化少科院课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因而课程目标尚需在实施过程的不断反馈、审议中逐步调整、完善,提高科学性、可行性。

        三、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的内容开发

        吴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多彩,涉及民风、民俗、生活、艺术、体育、游戏等多个领域,精选适合小学生的课程内容是提升课程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必要之举。

        1.建设立体的吴文化少科院育人生态

        (1)以吴文化为主题的课程环境建设。吴文化少科院自1998年成立以来,历经20年的发展,已积淀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及活动经验。2007年,学校建设了吴文化少科院活动室,主要展示实物和图文,分为“农业博览苑”“游戏大观园”“三百六十行大舞台”“无锡院士墙”等展示区域。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活动室已不能满足现代儿童成长的需要,环境也显得陈旧落后了。基于此,我校正移址新建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吴文化少科院课程基地。课程基地包括以认知升级为重点的布展区、以操作实践为重点的体验区、以探索实验为重点的研究区、以交流讨论为重点的学习区这四大学习空间。

        (2)以吴文化为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改扩建的堰桥实小校园将结合学校吴文化研究,对教学楼的外立面进行改色,对学校中央大道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使之更富有吴文化特色。对教学楼内的各教室与专用室进行吴文化特色布置,让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吴文化的气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吴文化的熏陶。将教学楼之间的四个花圃打造成富有吴地特色的园林,种植吴地的特色花木,布置相关小品景观、吴地特色雕塑。向师生征集园林名字,由学生题写,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积极向上的品格。教学楼走廊的墙面将被打造成开放的主题展示区,分别是吴地的船桥文化、吴地的民风民俗、多彩的吴地游戏、吴地新旧三百六十行,感受吴地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整合校外地域文化资源。吴文化博大精深,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能局限于校内,我们还开发利用了校外丰富的资源,如吴文化公园、吴文化博览苑、无锡博物馆、名人故居、特色企业等,形成校内外结合的吴文化教育生态。

        2.建立多层面的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结构

        以学校承担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群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为引领,以培育“自如的交往、自律的处事、自主的思考、自强的情态”的品格为主导,系统设计、科学建构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结构。我们本着“目标主导、系统建构、有效实施、创新评价、持续改进”的原则,正在着力开发以下六大课程:吴地新三百六十行课程、吴地游戏节课程、吴地传统节日课程、阿福工坊课程、吴地经典故事与诗文课程、吴地乡音课程,通过项目组、研究所、研习社、社团等组织形式,整合学校、家庭、社区力量共同来开发实施。(如图1所示)

        这六大课程分六个学年贯穿学生的小学生涯,每个学年有所侧重,通过知识学习、参观体验、实践探究、头脑风暴等方式,分别从知识、技能、心智模式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以“吴地新三百六十行”课程为例:围绕“自如的交往、自律的处事、自主的思考、自强的情态”这“四自”品格素养提升,系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把四大板块细化为12项课程目标:懂沟通、勤合作、常分享,讲务实、有担当、乐探究,明志向、善规划、敢创新,会认知、能觉察、知尊重。再围绕目标设计相应活动菜单,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给学生选择,开展“三百六十行”大讲坛、“聊聊我喜欢的行业”、“小记者寻访工匠名人”、“大行业,小调查”、“拜师学艺我能行”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大资源,使三者相互联动,共同助力活动的开展。(如表1)

        四、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的实施策略

        吴文化少科院的课程实施与课堂学科课程的实施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更具时空的自由度、主体的实践性,更强调经验的体悟与分享。如何在课程实施中提高目标的达成度?策略的适选尤为重要。在反复实践探索中,初步形成了以下少科院课程实施策略:

        策略一:丰富载体。主要通过学科整合、组建社团、仪式教育、专题活动、家校协同来实现。

        策略二:分层实施。首先是要求分层:①普及层面,全员参与。②提高层面,针对学有兴趣的学生。③强化层面,针对学有天赋的学生。其次是内容分层:①低年级,以参观体验为主,重在提高认知。②中年级,以操作实践为主,重在感悟。③高年级,以探究实验为主,鼓励创造。

        策略三:感悟为主。①做中学。在实践操作、实验实证中学习。②玩中学。在游戏中学习。③悟中学。在经历体验、交流分享中学习。④研中学。在调查研究、互动研讨中学。

        在构建完善的吴文化少科院课程体系过程中,学生能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中,通过参观考察、调查寻访、小课题研究等方式,去亲历、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自主实践和探究体验中,培养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创新精神,从而具有自如的交往、自律的处事、自主的思考、自强的情态等品格。

        五、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环节。学校致力创新评价观念,打破以往单一的、零碎的、片面的评价方式,采用“互联网+”(线上)、教师家长同伴(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时空上循环衔接、相互兼容、融会贯通,体现教育过程的全方位、无缝隙、无遗漏,使三者协调一致、取长补短,形成叠加效应,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1.建立学生成长积分制,增强学生自我成长内动力。以《吴文化少科院学生成长手册》为载体,丰富对学习者评价的内涵。手册记录了学生的观察体验日记、小研究报告、小调研论文、案例、活动设计、实物类成果等,并进行量化累计,积分达到一定的等级就授予少科院的相应“学位”。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的积分评价、激励促进,形成强大的内需推动力,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

        2.重视对课程实施者的评价,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态度、能力、效果三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提升他们的课程执行力。

        3.注重对课程开发者的评价,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对课程开发者的评价从四个维度进行:目标的适切性、挑战性;内容的匹配性、科学性;实施的便捷性、有效性;评价的促进性、激励性。

        4.依托互联网,建立评价快速反馈平台。学校利用新媒体,通过校园网、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微博等搭建“互联网+课程”课程评价平台,对学校的各项课程内容进行更快捷、鲜活、直观、立体的发布和推送,展示学生、教师、学校开发实施吴文化少科院课程的过程与结果,实现课程智慧分享。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Wu culture children science academy curriculum can be fulfilled through systematic design, overall construction and normal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goals, contents,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focusing on free association, self-disciplined action, autonomous thinking, and self-strengthening emotions, so that children’s characters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and completely.

        Key words: Wu culture children science academy; character improve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