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丽梅
内容提要 张栻根据人性本善、不善是后天形成的, 并通过学习可以复善的原理, 系统地阐述了其教育思想。 他提出“ 传道济民” 的教育宗旨, 以儒家经典和天下万事万物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采取了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为个体科研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栻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教学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 过程哲学 数学观 数学教育
张栻 教育宗旨 教育方法 启示
王丽梅,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历史系博士后
张栻(1133— 1180), 字敬夫, 又字钦夫、一字乐斋, 因侍寝读书于金陵天禧是南轩小方丈, 学者称南轩先生;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赐谥曰宣, 后人尊称张宣公, 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旨封华阳伯, 秩于从祀,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从事孔子庙廷。 张栻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仍有极深的影响和启示。
一
张栻的教育思想与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哲学思想为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上和学理上的根据, 教育思想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展开与深化, 由此形成了其独特而深刻的教育哲学。 性善论是张栻教育思想的哲学依据。 张栻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善的:“ 原人之生, 天命之性, 纯粹至善而无恶之可萌者也。” [ 1] 而且物性的本质也是善的:“ 何独人尔 物之始生, 亦无有不善者” 。[2] 善是宇宙和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属性, 这是先验的设定, 这样张栻从宇宙论的角度和本体论的高度对性进行 了规定, 确立了善的彻底性和普遍性。 换言之, 人在本质上都是善的, 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 人性有善有不善, 圣人与凡人又有别。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张栻说:“ 或谓有性善, 有性不善, 此以气禀为性者也。” [ 3] 虽然现实生活中有性善和性恶之别, 张栻认为这是以气禀言性;气禀之性即是在后天的气化流行、发用过程中所形 成的性;此“ 性” 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区别的主要根据:“ 其所以为人者, 大体固无以异也, 然各就其身, 亦有参差不齐者焉, 故有刚柔缓急之异禀。 而上智生知之最灵, 愚者昏滞而难发, 由其不齐故也。” [ 4] 由于后天环境不同, 由于禀气偏正、清浊的气化过程不同, 故人之性有很大的差异, 甚至有善恶之别。 气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后天人为的过程, 善与恶关键就在于人如何为, 人为可使之为善, 亦可使之为恶。“ 人之有不善, 皆其血气之所为, 非性故也。” [5] 由此可见, 或善或恶不是先天的, 不是性之本然, 是后天人为形成的, 这就为教育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既然人在本性上是善的, 不善是后天形成的, 张栻认为其完全可以向善复归:“ 气禀之性可以化而复其初。 夫其可以化而复其初者, 是乃性之本善者也, 不可不察哉”[ 6] 复善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进行涵养和学习, 通过进业修德可以改变气禀之偏, 就能够复己之善性。 张栻说:“ 然就人之中不无清浊厚薄之不同, 而实亦未尝不相近也。 不相近则不得为人之类矣。 而人贤不肖之相去, 或相倍蓰, 或相什百, 或相千万者, 则因其清浊厚薄之不同, 习于不善而日远耳。 习者, 积习而致也。 善学者克其气质之偏, 以复其天性之本, 而其近者亦可得而一矣。” [ 7]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是气禀不同造成的, 但是通过学习、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变化气质;人虽然有上智下愚之分, 但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善于学习者下愚也可以至达上智, 惟不学者, 则下愚不可移。 其根源就在于气禀之性是流, 非是源;流或清或浊, 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善学者可以复善, 进而可以成为圣人。 张栻认为圣人亦必学以成之, “ 圣虽生知, 而亦必学以成之。” [ 8] 圣人虽具有天生之资质, 如不知学, 终难以成为圣人;反之凡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成为圣人。“ 上智下愚一存于气禀乎 曰:不然。 上智固生知之流, 然亦学而可至也。 均是人也, 虽气禀之浊, 亦岂有不可变者乎 惟其自暴自弃而不知学, 则为安于下愚而不可移矣。” [ 9] 在此, 张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只有进学修德, 才有可能成为圣人。 这样, 张栻的圣人理论就为众人努力向学提供了源泉和动 力, 为践履道德、完善自我提供了价值取向。 值得注意的是, 张栻规定善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 自然得出儒家伦理道德的本性也是善的, 因而儒家伦理道德是符合人性的, 这就为儒家道德教育作出了合性合理的论证, 从而为教育提供了有利而广阔的平台。
二
在教育目的及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张栻提出“ 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反对掘取功名利禄的教育理念:“ 岂特使子群居族谈, 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 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 [ 10] 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决科利禄,也不仅仅是培养言语文辞方面的“ 专家”,而是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这个传统的教育观念必须转换。换言之, 张栻的人才标准一是“传道”,一是“ 济民”;“ 传道”即传承儒家道统,担当起儒学继承和发展的责任,体现了张栻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弘扬,“济民”即济世用民,学以致用,体现了张栻对传统教育的改造和创新。“传道”与“济民”相辅相成,是真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只传道而不济民是空虚之教,与异端之说无异;只济民而不传道是无本之学,用事则大体不明,茫然无措。究其实,张栻重视传道、强调济民的人才目标是重在培养治国安邦、济世用民的“ 实用”人才。
在教育宗旨确定之后,关键在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大而言之,一是儒家经典的教育,一是对天下万事万物的学习。张栻非常重视对《孟子》和《大学》的讲授, 亲自撰写《孟子说》作为讲义教材; 并指出学习儒家经典要学以备用、学以致用, 要用儒家经典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才是儒家经典的真谛所在。 张栻虽然也把儒家经典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但是侧重点却不同, 较之以往单纯强调“ 学” , 南轩强调学用结合, 而目的在“ 用”。除此之外, 张栻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应该学习, 都是学习的内容, 所谓“ 学明万事、无所不究” 。 伦常道德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万事万物都不同程度地蕴含并体现了“ 天之理” ;如求仁之实, 就要通过事亲从兄的具体实践来获得。 学习天下万事万物, 一方面将儒家道德落到实处, 一方面培养应事接物的实际能力。 由此可见, 在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指导下, 教学内容也都突出强调“ 践履” :“ 圣门实学, 贵于践履, 隐微之际, 无非真实。” [ 11] 可以说, 实践品格是张栻教学内容的显著特色。
围绕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成为古今中外教育史上一直不断探讨的焦点问题。针对传统为应付科举考试而反复诵习的单一教育方法,张栻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一, 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张栻反对盲目的诵习,甚至将经文朗朗背诵,仍不知其所云、仍然没有理解经文内容及其真正内涵。他强调阅读要有目的性、要有自主性,要伴随着思考,“ 徒学而不能思, 则无所发明, 罔然而已;思者, 研穷其理之所以然也。”同时,思考也离不开阅读和学习,“ 然徒思而不务学, 则无可据之地, 危殆不安矣”。只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才不会盲从,才能培养独立创造的能力,“ 学而思则德益崇, 思而学则业益广,盖其所学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学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内外进矣。”[ 12] 更为可贵的是, 张栻并没有把圣贤之言奉为经典,也没有盲目排斥凡人之语,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可存疑;即便是凡人之语,也可存取,“ 所谓观书, 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 如其可取, 虽庸人之言有所不废;如其可疑,虽或传以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 13] 张栻这种敢于存疑圣言经典的教学方法,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当时的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清新自由之风。第二,博学与简约相结合。博学即博览群书、博通万事, 简约即明确方向、抓住主要问题:“ 约之为言要也,而有检束之意;自学者而言所贵乎趋夫要也。”[ 14] 张栻不赞成泛观博览,同时也反对好高骛远,他说:“ 专于考索, 则有遗本溺心之患;而骛于高远, 则有躐等凭虚之忧, 二者皆其弊也。”[ 15] 泛观博览的学习方法使学者抓不住重点, 而学无指归;好高骛远则容易使人不务实际, 而流于空谈。因此学习要博学与简约相结合:“ 博与约实相须,非博无以致其约,而非约无以居其博。”[ 16] 博学是简约的基础和前提, 简约是博学的深化和提高, 二者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 因此张栻对偏废任何一方的学习方法都进行了委婉的批评:“ 如笺注、训诂, 学者虽不可使之溺乎此, 又不可使之忽乎此, 要当昭示以用工之实,而无忽乎细微之间。”[ 17] 为学首先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训练牢固而宽厚的学术功底,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但不可沉溺于此,一定要在此基础上确立方向、抓住根本,提升自己。 第三,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张栻一改过去死板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 将学生真正引入课堂, 既有系统地讲授阐释, 又有目的地提问解惑, 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辩难, 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将被动填鸭式的课堂变成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殿堂。《南轩集》卷二十九至三十二为〈 答问〉,主要是张栻与弟子讨论理学诸问题的历史记录,多是由学生提问,老师作答,或师生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学术研究,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自由思考能力,为学生将来独立从事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须及一提的是,这种教学方法蕴含了师生之间的平等精神,教师并充分听取和尊重学生意见,打破了以往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上的服从与被服从的支配关系, 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第四, 重视身教作用。张栻说:“ 躬行于身,而观者化矣, 凡动容周旋之间, 无非教也。 君子之善治其身,非惟教人也, 身修而教在其中, 成己成物之道也。” [ 18] 教师是为人师表的, 其“ 教”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 课堂以外的行动,包括其言谈举止都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所谓“ 动容周旋之间, 无非教也”。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宽以待人、关爱学生;究其实, 这是作为一个教师最根本的品格、最本质的精神,由此对教师的修身提出了首要的要求,身修而教在其中,某种程度上教师无言的身教胜过其千言万语而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甚至永恒的激励。可惜的是张栻在几百年前提出“ 身教” 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实现, 甚至被严重地忽视。
三
在传道济民教育宗旨指导下,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 情, 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为进一步培养康济时艰、改造社会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张栻的教育思想为当时直接输送了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如抗金御敌的赵方,“开禧北伐”、的吴猎,悉南北事的游氏兄弟(游九言、游九功)等等;尤在宋末之际,诸儒奋起书室,投笔操戈,登陴以护山河,为守城而浴血奋战,十亡其九,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的老师递交了一份完美而悲壮的答卷,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气壮山河的感人篇章。张栻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 世影响尤为深远,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等继承并发扬了张栻的教风,孕育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大批“ 经世”之才,尤其是造就了大量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人才,著名湘军将领曾国藩、左宗棠以及“ 中兴将相”罗泽南、郭嵩焘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张栻教风余韵的影响,毛泽东的诸多思想尤其是强调实践、重视实践的观点与张栻的“ 实用”精神遥相默契。“实用”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缩短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面向社会、关注现实,这是教育的意义及其生命所在,也是教育的现实关怀和社会价值。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缺憾是培养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的精神远远不够,批判、怀疑的精神严重缺乏,致使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往往有学历而无能力,或高学历而低能力。这为今天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 思, 教育改革的方向何去何从,而教育改革的关键又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 究其实, 教育的实质和核心是对个体创造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而非知识的简单累积。张栻的教育宗旨、教育理念在当时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对今天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深刻的启示;他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 也许我们今天看起来并不陌生, 但是能够将其落到实处, 并做到身体力行, 这实属不易, 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症结。 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的今天, 张栻的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教育改革的归宿, 把培养个体的实际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同时作为高校努力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
书院基本上是科举考试的摇篮, 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后, 使书院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栻一面潜研理学, 一面担任书院教学, 教学中融入科研, 科研又以教学形式传授。 据胡宗懋《张宣公年谱》记载, 张栻的学术著作大多是在乾、淳时期主教书院期间完成的, 代表作《孟子说》同时也是讲义教材, 编写的讲义同时也成为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张栻也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将书院办成具有教学和学术研究功能的基地; 这种教育思维模式奠定了今天高等学校的基本性质, 也成为现代高校办学的基本任务。 尤其是会讲制度开创了学术交流、学术自由的先河。 乾道三年(1167)九月, 朱熹从崇安抵长沙访问张栻, 受到南轩隆重的礼遇和欢迎。 两人就理学的重要范畴与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 是时范念德侍行, 尝言二先生论《中庸》之义, 三日夜而不能合, 其后先生卒更定其说。”[ 19] 此次会讲, 盛况空前, “ 学徒千余, 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 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 。[ 20]“ 潭州(长沙)之会” 在中国教育史、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揭开了当时不同学派、不同书院之间相互进行学术交流讨论的序幕, 此后相继有“ 鹅湖之会” 、“ 白鹿洞之会” 等。 今天不同高校、不同地区的学者之间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实质上就是会讲制度的延续与发展, 而学术会议则是会讲制度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某种程度上更加深刻地体现了会讲制度的实质和精神。 总之, 无论是站在历史还是现实审视张栻的教育思想, 我们都会发现很多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价值的资源, 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张栻的研究、尤其是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甚为薄弱。 张栻的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教学及其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为目前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和参考, 为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 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注释
[ 1] 《孟子说 告子上》卷 6 , 《张栻全集》426 页(长春出版社
1999 年版, 下同)。
[ 2] 同上。
[ 3] 《孟子说 告子上》卷 6 , 《张栻全集》431 页。[ 4] 《孟子说 告子上》卷 6 , 《张栻全集》428 页。
[ 5] 《孟子说 滕文公上》卷 3 , 《张栻全集》311 页。[ 6] 《孟子说 告子上》卷 6 , 《张栻全集》427 页。
[ 7] 《论语解 阳货篇》卷 9 , 《张栻全集》215 页。[ 8] 《孟子说 离娄下》卷 4 , 《张栻全集》367 页。
[ 9] 《论语解 阳货篇》卷 9 , 《张栻全集》215 页。[ 10] 《岳麓书院记》, 《南轩集》卷 10 。
[ 11] 《论语解 述而篇》卷 4 , 《张栻全集》117 页。
[ 12] 以上引文均见《论语解 为政篇》卷 1 , 《张栻全集》78 页。
[ 13] 《南轩学案》, 《宋元学案》卷 50 。
[ 14] 《约斋记》, 《南轩集》卷 26 。
[ 15] 《答陆子寿》, 《南轩集》卷 26 。[ 16] 《约斋记》, 《南轩集》卷 12 。
[ 17] 《答陆子寿》, 《南轩集》卷 26 。
[ 18] 《孟子说 尽心上》卷 7 , 《张栻全集》490 页。
[ 19] 《朱子年谱考异》卷 1 , 《朱熹年谱》306 页(王懋竑撰, 中华书局1998 年版)。
[ 20] 《新修岳麓书院志》卷 3 , 清康熙版。
Study on Zhangc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Wang Limei
Abstract:Zhang chi believed that the human nature is good , and the bad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the hum an growing up. It's study that change the bad into good. Accordingly , he expounded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system atically . Zhangchi advanced educational purpose of propagating Confucianist doctrines and using for the society . He took many educational methods, which aroused the student s'i nterest and enthusiasm to the greatest extent , and trained the student s'independence and creativity . Zhang c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provided many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deep enlightenment to the present teaching practice and reforming educational system.
Keywords:Zhangchi educational purpose educational method enlighte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