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研究动态与成果 二十世纪初期,生态学已经发展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但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态学”概念才开始同教育领域结合在一起,美国教育学者Waller,W.在其《教学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到"ecology of cassroom (课堂生态学)”的概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更多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一时间教育生态学成为当下热门的研究课题。二十世纪末,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Cremin,LA.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对“ecology of education" (教育生态学)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并用一章节内容进行论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随着宏观教育和微观课堂研究,教育生态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德国教育学者将生态学和教育学概念相结合,特别是生态学与数学相结合。Erich Witman结合国内外专家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学生的“生态课堂”教育理念,构建了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概念。他认为,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以生命发展与和谐的课堂。他认为数学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的一部分,教师、学生和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构成了教学生态课堂,教师是数学课堂的主导因子、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因子,而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是数学课堂的环境因子。国外有关生态课堂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第一,针对生态课堂的内涵展开研究。Doyle,W ,&Ponder,G给生态课堂提出了生态课堂的具体概念,即生态课堂指的是对教学环境产生作用的过程和事件形成的系统。美国教育学家Eugene P.Odum指出联系和依存关系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内容。从这点来看,生态课堂指的是核心内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课堂。 第二,针对生态课堂形成原因展开研究。如Wallker, Wolery, Algozzine 主要研究教师因素,Domico, Watson 主要研究学生因素,而Rees从课堂环境作为研究切入点。 第三,针对生态课堂的对象群体展开研究。根据生态课堂的对象群体不同,分为幼儿课堂、中小学课堂、老年课堂和特殊教育课堂等。 2.国内研究动态与成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出版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书籍,该书是由吴鼎福先生撰写。在本书中对教育生态学进行了更全面的介绍。虽然没有提出如何构建课堂生态学,但这对课堂生态学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2000年,范国春出版了《教育生态学》一书,在书中明确提及了”课堂生态环境”,如教室的布置以及班级的规模等。考虑学生的课程理论、方法、评价和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范国春2011年在《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一书中介绍了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分析了中国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分析了学校系统生态学、学校组织生态学、学校文化生态学、课堂生态学等。具体而生动地反映影响学校制度发展的生态问题。李森在2011年出版的《课堂生态论》一书中,对课堂生态的基本原理、理论构建及实践进行了有益探索。孙芙蓉所著的《课堂生态研究》运用生态学理论尤其是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立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课堂生态研究。2005年开始,有关生态课堂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研究越来越多,且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国内也逐渐兴起了从微观领域开展研究的热潮,中国研究人员有关生态课堂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第一,针对生态课堂内涵展开研究。闫蒙钢等研究人员指出,生态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微观生态系统,由教师、学生、课堂自然环境以及课堂非自然环境四种要素组成,具有平衡性、开放性和序列性的特征。王其华指出,生态课堂是绿色课堂,其使命在于回归自然和生命、是对挚爱和真情的赞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天赋和灵性。 第二,针对生态课堂的基本特点展开研究。大部分研究的理论切入点是生态学理论。陈卓认为,生态课堂具有整体性、适应性、自然性、平衡性和适度性五个基本特征。陈惠芳指出,生态课堂具有低碳性、自主性、合作式、多层次、和谐性和高品质等六项基本特征。。 第三,针对生态课堂构成要素展开研究。杜亚丽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构成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制度文化、心理、人际关系等精神环境因素和物理环境因素是构成生态课堂的客体因素。崔国明指出,“ 构成生态课堂的三个重要因素是:状态、动态和心态。 第四,针对生态课堂构建展开研究。研究人员从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课堂构建和学科生态课堂构建两个层面阐释了生态课堂的构建价值。建设一般意义上的生态课堂主要从整合课程资源、转变师生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优化课堂环境四个方面。潘小明指出,数学生态课堂生成的路径是:激活数学课堂生态因子,唤醒数学课堂生态;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从数学课堂生态因素中寻找平衡:关注有关数学本质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数学课堂生态环境。 第五,针对生态课堂评价展开研究。刘贵华认为,生态课堂评价包括结果确认、工具选择、目标确定、学习活动分工、共同体以及规则制定六个一级指标, 这是生态课堂质量评价的基准:另外, 系统内学习质量的评价,尤其关注发展性和多样性。 3.研究价值 第一,生态课堂的提出对学校来讲,符合当今社会教育生态化的趋势。为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校园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和实施途径。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态课堂的实施对数学课堂来讲,改变杂乱的课堂环境、枯燥乏味的教授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的魅力。对于追求自由民主、积极互动、动态平衡的小学数学课堂提供有效途径。 第三,生态课堂的推行对小学生来讲,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生态课堂的理念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教育不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发展。真正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四,生态课堂的推广对教师来讲,能够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同时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水平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是教师不断自我进步、自我完善和自我鞭策的原始动力,有利于增强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