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提升教学效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作业改革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校长室+课程中心+各备课组长
三、改革目标
1.通过学习与研究、实践与反思、总结与提炼,逐步形成校本化的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评价、辅导和检查等体系。
2.学科作业布置兼顾基础知识巩固和学习方法及能力的拓展,做到作业数量少、质量优、效率高。
3.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经常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校能够整体规划,科学选题,加强指导,做到实践有收获,研究有创新。
4.作业评价科学高效,针对性强,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与自主选择相结合
作业布置要坚持层次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情况,建立作业的自主选择机制,给予学生选做各类作业的权力。
2.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作为学生学习形式的延伸,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应关注学以致用,关注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密切结合,在实践性、探究性作业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3.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基础巩固性作业可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对于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要倡导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博采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基本内容
1、作业发布人制度:有力协调作业总量
作业发布人是各班班主任,即作业总量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每名任课教师每天放学前向班主任提供作业范围、题量和预计的完成时间。如果班级学生的作业时间超出规定时间,发布人可以要求任课教师作出相应调整,将作业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低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作业,中高年级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
2、自主学习制度:精准提高作业质量
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学会”转向“会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进而驱动学生发展后劲。学校要求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实行分类分层。
作业分类:作业分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课堂作业要求不带出学校,务必在校内完成;家庭作业分为平时作业和周末作业、必修作业和选修作业。作业布置坚持“一减三增”,即减少文化课书面作业,增加一些长期作业和主题性作业,特别是阅读类、动手类和研究类作业。如倡导“枕边书”,养成每日阅读好习惯;如布置科学实验、自我劳动、美术创作、体育锻炼等动手类作业,特别是研究布置周末作业,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动手实践;研究类作业如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每周播报等,除时间上放宽外,空间上也可以不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旨在以作业引领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
作业分层:为班级后20%、中间60%与前20%的学生设置不同梯度的必修和选修作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或培养兴趣、发展特长,但不做硬性要求。
3、综合评价制度:多元创新作业考核
学校将建立质—量—评—研的作业考核机制,将作业编写能力、作业量控制、作业的有效反馈和作业改革研究纳入教学考核,促使每名教师能真正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课程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定期调研作业情况,发现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必须“教师先做”,否则不进入作业本,有效保证作业的质与量;“有作必改”“有错必纠”,保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反馈。而在“研”方面,是指开展把作业改革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业水平的评价结合在一起进行主题沙龙或小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