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交流互动 1.谈话: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老师给大家带了什么礼物?铅笔。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支?学生齐数,一共是10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小朋友,你想给每人分几支? 预设:每人2支、每人3支、每人4支······ 2.提问: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人?有剩余吗? 预设:分给5个人,没有剩余。 二、操作分类,体会平均分有剩余 那如果每人分3支、4支、5支呢?拿出10根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说一说,并把每次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活动一:分一分 活动要求: 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 2.填一填:将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3.说一说:每人分 支,分给 人,还剩 支。 学生活动后,全班汇报,教师填写表格。 3.引导:小朋友分的真清楚。那把这四种情况分一分类,你打算怎么分?为什么? 预设:每人分2支、5支时,正好分完,没有剩余。每人分3支、4支时,铅笔还有剩余。板书 4.提问:这两种分法都是把铅笔平均分给小朋友的,这两种分完还有剩余,还是平均分吗? 指出:虽然有的分法有剩余,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5.明确:表格里的四种情况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正好分完,一类是还有剩余,它们都是——平均分。板书 三、尝试解释,书写有余数的除法 1.谈话:看到平均分,我们就想到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揭示部分课题:除法)先来看正好分完的情况。你能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第一种情况:10÷2=5(人),这里的10、2、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明确:有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5人。 第四种情况:10÷5=2(人)。 2.提问:正好分完的情况会用算式表示了,那每人分3支的情况怎样用算式表示呢?也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请小朋友们独立尝试,写在学习单上。 先出示2个错误答案: 9÷3=3(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写?其他人同意吗?) 10÷3=3(问:对吗?错,因为剩余的1支没写) 3.引导:剩下的1支到底写在哪里?怎么写呢? 放手再次试写除法,出示有创意的写法。 4.交流:用各种方法表示了剩余的支数,都很有创意。你更欣赏谁的写法,为什么?(方便)小朋友真有数学的眼光! 5.介绍正确的写法:数学上就是这样来表示的,在商的后面用6个小圆点来表示剩余情况,板书10÷3=3(人)……1(支)。请小朋友修正一下自己的写法。 6.提问:这个算式中,这些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表示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1支。指2-3名回答。 7.明确:这个剩下的1支不够再分了我们就把他称为余数。仔细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多了一个余数。那像这样的除法就叫:有余数的除法(揭示全部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这个算式就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再自由读。 8.启发:你能说说这里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为什么不同吗?添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人”和“支”,再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9.追问:每人分4支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你能像刚才那样写出除法算式吗?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商”和“余数”2分别什么意思。 10.小结:你认为什么情况下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呢?平均分后有剩余。余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剩余的部分。像这样,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 四、猜想说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1.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四人也遇到了有余数的除法问题,瞧!出示情境并提问:你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继续来探索一下。 2.提问:出示正方形,4根小棒摆出了一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出了两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活动二:想一想 活动要求: 1.写一写:填写除法算式。 2.填一填:把表格填完整。 学生作业展评。纠错。 3.观察一下:到16根摆4个正方形时提问:为什么不等于摆3个正方形余下4根?(余下4根又可以摆1个正方形)那如果接着用17根摆,可以等于摆3个正方形余下5根吗?为什么不可以余5根? 追问:你觉得余下的数不可能满几根?为什么? 4.引导:比比每道算式里的余数和除数,除数是4,余数只会出现哪些数? 余数为什么一定小于4呢? 指出:从刚才的操作和比较中可以看出,除数是4,如果余下的数又满4根,那就没有分完,要继续平均分。所以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5.小结:回顾分铅笔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回顾摆正方形的过程,又发现了什么?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想想做做题1 2.回顾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