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书院小先生”德育活动整体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文献资料>>推荐阅读《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推荐阅读《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2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泱

《儿童品格的由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一书围绕儿童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的核心,总共分为三大版块,十四个章节。 

有关人性的发展问题,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可以说是完整的一门学科。大的枝脉上,从历史观,到研究方法,再到各大家经典理论的碰撞与争论,让我们对人格发展理论有了客观地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聚焦到细节上,情绪、亲密关系、自我、性别类型化和性别角色、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都有详细的介绍。拓展到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背景,家庭内外以及社会关系(同伴)对人格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整体来说,包罗万象,全面到可以当作百科大全来用了。 

作者戴维•谢弗(David R. Shaffer)是美国佐治亚大学的心理学荣誉教授,有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课程35年的经历,并担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人格与社会学学报》和《人格》杂志等多家主编。曾获得佐治亚大学的最高教学荣誉。

儿童的学业表现和情绪管理一向都是家长们最焦虑和最关注的问题。在咨询中,对亲子关系的探讨往往必不可少。在这本书里,作者谢弗教授很清晰地告诉我们: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性表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 对儿童在社交、自立、成就、情绪稳定性以及自我控制等多个方面的表现评估研究表明,与父母在家中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和教养方式,在接纳与控制两个维度上,不同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与此相对应的,孩子所呈现的社会性,独立性,情绪表达,同伴合作,社会技能,认知水平等等,都有不同对应的相关表现。

儿童需要关爱,也需要自由,但只有理性的控制与适度的关爱,才会帮助认同形成良好的规范及自我评价系统,自立自信的基础上,真正形成自我效能和内在驱动,是需要父母在教养模式上学习与改变的。书里提供的案例可以佐证,并帮助父母认识到不合适的教养模式会导致的相应后果。只有认知上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才能促进行为的改变,从而达到理想的矫正结果。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好的儿童品格塑成源在幸运的童年,而通过阅读《儿童品格的由来》这本书,系统地学习了解儿童品格形成的规律,做更好的父母,养育更有幸福力的下一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