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张栻教育思想视域下 “书院型”学校建设的研究>>文献资料>>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创新我国书院制育人
 
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创新我国书院制育人
发布时间:2021-10-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桂敬芽

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创新我国书院制育人

模式


作者:朱媛媛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12





要: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开办书院,此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并取得了

一定成效。本文在研究西方住宿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书院

制改革、特色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

2017

12-0157-03 


    Residential College

意为书院制,西方自

12

世纪起就实行书院制(也译为“住宿学院

制”)。书院具备系统的组织功能和相对全面的育人功能,既是普通生活社区也是小型学习社

区。而书院制在中国早已有之,它始于唐,兴盛于宋、明,清末设新式学堂后方退出历史舞台。

书院在中国古代是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高层次教育机构。




一、中西书院制对比研究




(一)起源和理念




西方书院起源于

12

世纪欧洲教会或贵族为大学贫困学子捐资建造的寄宿屋舍

(House)

,后

来经过逐步完善成为书院,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就是这种模式。后来,美国大学也继承这样

模式,并逐步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书院是被科举制度催生出来的,其初始功能为藏

书之所,随时代变迁,扩展为讲学、庙祀、课士,再逐步深化成为个人读书治学、讲学收徒的

有组织的教育体系。“自宋、元、明以至清代,为时经数百年之久,关于书院之内容规则,虽

不无变更添补之处,然其目的之在于讲学以正人心,补国家学校之阙失,则始终一贯”。




(二)类别及影响范围




根据书院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书院,广义上的书院涵盖一切以书院为名的文化组

织机构,而狭义上的书院仅仅指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组织,本文所讨论的书院正是狭义上的书

院。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西方书院可分为先有书院后有大学、先有大学而后设立书院两种。

英式书院由寄宿屋舍发展而来,因此多为先有书院后有大学,书院的创始人多为著名学者或社

会名流。如剑桥大学共有

31

个书院,书院在行政、财务、招生、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书院是大学教育兴起之后借鉴英国书院模式发展而来的,如创办于

1701

年的

耶鲁大学在

20

世纪

30

年代接受校友捐助成立住宿学院(现已发展到

12

所)。住宿学院虽相对

独立,但在行政、财务等方面依然要受到大学的制约,自主权相对有限。中国传统书院因其文

化的独特性,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泰国、越南等地。

另外旅居国外的华人也在欧洲、美国等地创办了一些书院。中国式书院在中华文化共同体下成

长,因此具有发展的连贯性,故众多书院在类型上并无显著区别。




(三)教育特色及思想内涵


    

教学与居住、教育和训育、教学与学术研究、自学与指导高度整合,这是中西书院教育的

共同特征,但区别也非常明显。西方书院实行的是通识教育和完全学分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

训练与心灵的浇灌。学术导师教授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及个性化培养。

书院管理人员、导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将住宿学院建设成文化氛围浓厚的小家庭。每一所住宿

学院都是由不同年级、专业、社会出身、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的人混合而成。自由、包容且多

元化的文化环境使得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影响更深刻,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中国书

院重在道德教化。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明确提出书院教育方针为五教,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书院以道德教化、涵养人格为目的,不以

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不以科举功名为目标,成为游离于官学和私学之外的一种独特教育制

度。书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宋代著名学者吕祖谦首创“讲会”制度后,

书院有了很大发展。所谓“讲会”,即讲之所会,师生间、学生间可自由辩论,百家争鸣,同

时兼顾知识与人格并修,管理自主。因而,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也是文化组

织和文化载体。

    

(四)管理与组织架构

    

西方书院经济或独立自主,或经费依靠大学整体拨付。外国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化程度很

高,管理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书院管理者一般为教授兼任,其他管理人员则由学生事务专业

人员担任,即“教授治校”。西方书院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生活、思维能力的人,学生事务人

员的配备上以专业咨询人员为主,更注重沟通,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中国

书院以“学田”作为经费来源,在经济上基本独立。作为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不依靠朝

廷正式诏令而建立,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官学身份。书院有自己的教学行政组织,主持者以

讲学释难为主,兼顾管理,吸收学生参与管理,轮流分任,充分发挥学生自治自理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有生活与学习准则的学规,管理制度完备。

    

(五)学生录取

    

西方书院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书院学生通过申请某大学或书院进入,因此他们均拥有

大学某专业学生和某书院宿生的双重身份(也有部分书院独立招收专业学生)。中国书院由于

不是正统的官方教育,故能实现完全自主办学。各书院拥有自主聘任山长、选择学生的独立自

主权。在办学上,“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干一域。或有远朋,闻风茶道,欲问业此中

者,义不可却”。师生均流动自由,因而入学或毕业都没有制度化的标准。

    

二、中国当代书院制的发展路径

    

随着中西教育交流的增多,书院制在中国再度兴起,特别是改革开放的

30

多年来,为适应

大学国际化发展要求,书院制日益成为一股潮流。

    

(一)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书院)的近代化历程

    

在中国,清末始设新式学堂,成立于

1895

年的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所大学。

1905

年末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停办书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

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随后,书院制的支持者们开始了将中西方教育模

式融合中式教育的种种尝试,如梁漱溟

1924

年在山东创办重华书院,

1940

年在重庆创办勉仁

书院;张君劢

1934

年创办广东学海书院,

1939

年在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钱穆先生在香港

创办了迄今为止仍堪为书院典范的新亚书院。中国近代书院的实践为现代大学探索创办新书院

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式教育,通过院系调整,对大学进行改造.实际上抛

弃了古代书院这一模式。但是,现代中国大学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

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出现了断层,而这种断层又直接导致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缺失。

    

(二)中国当代书院的探索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弊端逐步显露,社会文化功利性、低俗性倾

向对校园文化不利影响日深,部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呢?那就是发挥书院对大学教育的补充功能。为此,国内一些大学开始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探

索。复旦大学

2005

年成立复旦学院,下设四所书院;上海大学

2011

年成立社区学院;西安交

通大学

2008

年设立八大书院;汕头大学

2008

年成立至诫书院;宁波大学

2008

年设阳明学院,

等等。一时间,书院如雨后春笋在国内高校发展起来。

    1.

学生住宿方式。根据住宿生的成分,书院可分为完全混住和不完全混住模式。汕头大学

至诚书院是本科四年全程制书院,是完全混住模式的代表。而更多的书院则是新生书院。如复

旦大学、上海大学、宁波大学每年均有一批按照大类招生的新生,他们全部入住本校的书院,

故为不完全混住。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模式则介于两者之间,该校本科生按照“横向交融,纵

向贯通”的原则被分人

8

所书院,而每所书院包括若干专业

l

4

年级所有学生。

    2.

学生入住方式。按照学生入住书院的分配方式,主要有随机组合和相对集中两种方式。

一些高校入住书院的学生全部为随机抽签安排,随机被编入不同宿舍,使得每一间宿舍的同学

的年级、专业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而更多的书院则采取相对集中的模式,如上海大学、宁波大

学等同一大类的学生入驻同一书院,同一大类学生住在同一栋楼,以利于学生间专业交流和学

生的管理。

    3.

书院教育定位。按照教育目标的不同,现行的书院又可分为德育型和通识博雅型。西安

交通大学的书院和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均以德育为先,注重育人功能,通过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

教育及开设的各类拓展课程,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实到大学生生活中。而复旦大学、上海

大学等的学生入驻书院后,每个书院围绕学校的不同大类体系开设不同的通识课程,致力于学

生的博雅教育,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另外,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则设立

交叉学科专业并招生,在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学生可自由选择

课程和专业方向,且采用弹性学习年限。

4

年均集中住宿,以宿舍区为依托开展学生活动。虽

没有明确打出书院旗帜,但其精神实质却暗合书院理念。

    

三、中国书院制改革的关注点

    

(一)建设模式选择

    

国内书院有完全混住和不完全混住两种模式,采用何种模式实际上与该校的改革大方向有

关。前述汕头大学至诚书院为完全混住模式的代表,究其原因在于汕头大学是以打造“先进本

科教育”为目标,学校的办学重心在本科阶段,因而书院制的设立便围绕培养实用性人才展开。

完全混住模式模拟了现实社会,事实上让学生在书院阶段已开始体味社会的多样性。而复旦学

院、上海大学社区学院、阳明学院等采取新生书院模式,其原因则是基于这些学校的大类招生

改革。建国后,高等教育实施改革,对学科进行了细致划分,为解决学科间被割裂的问题,复

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开始了大类招生的尝试。没有具体专业,仅归属某个学科大类,书院

承担新生的基础培养工作,这类高校的书院也就自然成为新生书院。

    

(二)宿生规模调控

    

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开始反思规模膨胀带来的教育异化,现代巨型大学中,如何借助

书院的优势来弥补现代大学的缺失呢?在这一理念下,书院规模应当是适度的,可实现宿生间

的互动和社区文化的建设。可除西安交大励志书院、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宿生在

1000

人以内,前

述的众多书院人数大部分都在几千人以上,数千人的社区很难实现教育的精细化和宿生之间的

有效互动,因此,书院规模应得到控制。结合中国目前书院制的现状,学生保持在

1000

人以内

的规模是比较合适的。

    

(三)打造特色书院

    

学生入住书院一般是以专业为单位,同一专业、同一学院学生相对集中,学生很难流动,

也无法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或课程,也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本身聚集

了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而书院制的出现就创造了一个个独立空间,由不同人群组成

的书院才能形成不同的特色。书院创设了一个思想交汇碰撞的平台,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文

化品格在书院共同体内代代相传,使得每个书院具备不同的精神气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书院

模式。探寻一条适合本国国情、本校校情,根据书院实际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有的

放矢,准确定位,才能打造别具特色的书院。

    

(四)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

16

号文件中,强调“学

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

置”。秉持“育人为先”的各高校试点书院均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建设,为未来书

院制推广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打破传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住宿、生活、学

习的模式下,如何把书院建设成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阵地,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书院建

设总体规划中,是当前寻求思政工作改革突破的一种重要途径。

    

书院制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而中国古代的书院也绵延上千年,但目前国内书院

建设才刚刚开始,因此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也要从中国书院历史中寻找智慧。西方书院制

经历不同国家、时代的淬炼,已有非常完备的制度。中国古老的书院制育人模式,更具有传统

文化底蕴和人文主义精神内核。有理由相信,随着书院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文

化特色的国际化书院一定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

    

——————————

    

参考文献:

    

1

〕王炳照,等

.

简明中国教育简史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

〕范双利,彭远威

.

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

[J].

高教探索,

2014

,(

06

. 

    

3

〕张倩

.

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

〕余小明

.

英美住宿式书院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J].

现代大学教育,

2015

01

. 

    

5

[

]

柯瑞恩

.

剑桥:大学与小镇

800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6

〕刘艳菲

.

住宿学院——耶鲁学生的精神家园

[J].

世界教育信息,

2007

,(

01

.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创新我国书院制育人

模式


作者:朱媛媛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年第

12





要: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开办书院,此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并取得了

一定成效。本文在研究西方住宿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书院

制改革、特色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

2017

12-0157-03 


    Residential College

意为书院制,西方自

12

世纪起就实行书院制(也译为“住宿学院

制”)。书院具备系统的组织功能和相对全面的育人功能,既是普通生活社区也是小型学习社

区。而书院制在中国早已有之,它始于唐,兴盛于宋、明,清末设新式学堂后方退出历史舞台。

书院在中国古代是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高层次教育机构。




一、中西书院制对比研究




(一)起源和理念




西方书院起源于

12

世纪欧洲教会或贵族为大学贫困学子捐资建造的寄宿屋舍

(House)

,后

来经过逐步完善成为书院,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就是这种模式。后来,美国大学也继承这样

模式,并逐步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书院是被科举制度催生出来的,其初始功能为藏

书之所,随时代变迁,扩展为讲学、庙祀、课士,再逐步深化成为个人读书治学、讲学收徒的

有组织的教育体系。“自宋、元、明以至清代,为时经数百年之久,关于书院之内容规则,虽

不无变更添补之处,然其目的之在于讲学以正人心,补国家学校之阙失,则始终一贯”。




(二)类别及影响范围




根据书院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书院,广义上的书院涵盖一切以书院为名的文化组

织机构,而狭义上的书院仅仅指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组织,本文所讨论的书院正是狭义上的书

院。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西方书院可分为先有书院后有大学、先有大学而后设立书院两种。

英式书院由寄宿屋舍发展而来,因此多为先有书院后有大学,书院的创始人多为著名学者或社

会名流。如剑桥大学共有

31

个书院,书院在行政、财务、招生、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书院是大学教育兴起之后借鉴英国书院模式发展而来的,如创办于

1701

年的

耶鲁大学在

20

世纪

30

年代接受校友捐助成立住宿学院(现已发展到

12

所)。住宿学院虽相对

独立,但在行政、财务等方面依然要受到大学的制约,自主权相对有限。中国传统书院因其文

化的独特性,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泰国、越南等地。

另外旅居国外的华人也在欧洲、美国等地创办了一些书院。中国式书院在中华文化共同体下成

长,因此具有发展的连贯性,故众多书院在类型上并无显著区别。




(三)教育特色及思想内涵


    

教学与居住、教育和训育、教学与学术研究、自学与指导高度整合,这是中西书院教育的

共同特征,但区别也非常明显。西方书院实行的是通识教育和完全学分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

训练与心灵的浇灌。学术导师教授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及个性化培养。

书院管理人员、导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将住宿学院建设成文化氛围浓厚的小家庭。每一所住宿

学院都是由不同年级、专业、社会出身、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的人混合而成。自由、包容且多

元化的文化环境使得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影响更深刻,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中国书

院重在道德教化。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明确提出书院教育方针为五教,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书院以道德教化、涵养人格为目的,不以

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不以科举功名为目标,成为游离于官学和私学之外的一种独特教育制

度。书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宋代著名学者吕祖谦首创“讲会”制度后,

书院有了很大发展。所谓“讲会”,即讲之所会,师生间、学生间可自由辩论,百家争鸣,同

时兼顾知识与人格并修,管理自主。因而,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也是文化组

织和文化载体。

    

(四)管理与组织架构

    

西方书院经济或独立自主,或经费依靠大学整体拨付。外国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化程度很

高,管理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书院管理者一般为教授兼任,其他管理人员则由学生事务专业

人员担任,即“教授治校”。西方书院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生活、思维能力的人,学生事务人

员的配备上以专业咨询人员为主,更注重沟通,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中国

书院以“学田”作为经费来源,在经济上基本独立。作为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不依靠朝

廷正式诏令而建立,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官学身份。书院有自己的教学行政组织,主持者以

讲学释难为主,兼顾管理,吸收学生参与管理,轮流分任,充分发挥学生自治自理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有生活与学习准则的学规,管理制度完备。

    

(五)学生录取

    

西方书院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书院学生通过申请某大学或书院进入,因此他们均拥有

大学某专业学生和某书院宿生的双重身份(也有部分书院独立招收专业学生)。中国书院由于

不是正统的官方教育,故能实现完全自主办学。各书院拥有自主聘任山长、选择学生的独立自

主权。在办学上,“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干一域。或有远朋,闻风茶道,欲问业此中

者,义不可却”。师生均流动自由,因而入学或毕业都没有制度化的标准。

    

二、中国当代书院制的发展路径

    

随着中西教育交流的增多,书院制在中国再度兴起,特别是改革开放的

30

多年来,为适应

大学国际化发展要求,书院制日益成为一股潮流。

    

(一)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书院)的近代化历程

    

在中国,清末始设新式学堂,成立于

1895

年的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所大学。

1905

年末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停办书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

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随后,书院制的支持者们开始了将中西方教育模

式融合中式教育的种种尝试,如梁漱溟

1924

年在山东创办重华书院,

1940

年在重庆创办勉仁

书院;张君劢

1934

年创办广东学海书院,

1939

年在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钱穆先生在香港

创办了迄今为止仍堪为书院典范的新亚书院。中国近代书院的实践为现代大学探索创办新书院

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式教育,通过院系调整,对大学进行改造.实际上抛

弃了古代书院这一模式。但是,现代中国大学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

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出现了断层,而这种断层又直接导致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缺失。

    

(二)中国当代书院的探索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弊端逐步显露,社会文化功利性、低俗性倾

向对校园文化不利影响日深,部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呢?那就是发挥书院对大学教育的补充功能。为此,国内一些大学开始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探

索。复旦大学

2005

年成立复旦学院,下设四所书院;上海大学

2011

年成立社区学院;西安交

通大学

2008

年设立八大书院;汕头大学

2008

年成立至诫书院;宁波大学

2008

年设阳明学院,

等等。一时间,书院如雨后春笋在国内高校发展起来。

    1.

学生住宿方式。根据住宿生的成分,书院可分为完全混住和不完全混住模式。汕头大学

至诚书院是本科四年全程制书院,是完全混住模式的代表。而更多的书院则是新生书院。如复

旦大学、上海大学、宁波大学每年均有一批按照大类招生的新生,他们全部入住本校的书院,

故为不完全混住。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模式则介于两者之间,该校本科生按照“横向交融,纵

向贯通”的原则被分人

8

所书院,而每所书院包括若干专业

l

4

年级所有学生。

    2.

学生入住方式。按照学生入住书院的分配方式,主要有随机组合和相对集中两种方式。

一些高校入住书院的学生全部为随机抽签安排,随机被编入不同宿舍,使得每一间宿舍的同学

的年级、专业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而更多的书院则采取相对集中的模式,如上海大学、宁波大

学等同一大类的学生入驻同一书院,同一大类学生住在同一栋楼,以利于学生间专业交流和学

生的管理。

    3.

书院教育定位。按照教育目标的不同,现行的书院又可分为德育型和通识博雅型。西安

交通大学的书院和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均以德育为先,注重育人功能,通过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

教育及开设的各类拓展课程,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实到大学生生活中。而复旦大学、上海

大学等的学生入驻书院后,每个书院围绕学校的不同大类体系开设不同的通识课程,致力于学

生的博雅教育,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另外,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则设立

交叉学科专业并招生,在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学生可自由选择

课程和专业方向,且采用弹性学习年限。

4

年均集中住宿,以宿舍区为依托开展学生活动。虽

没有明确打出书院旗帜,但其精神实质却暗合书院理念。

    

三、中国书院制改革的关注点

    

(一)建设模式选择

    

国内书院有完全混住和不完全混住两种模式,采用何种模式实际上与该校的改革大方向有

关。前述汕头大学至诚书院为完全混住模式的代表,究其原因在于汕头大学是以打造“先进本

科教育”为目标,学校的办学重心在本科阶段,因而书院制的设立便围绕培养实用性人才展开。

完全混住模式模拟了现实社会,事实上让学生在书院阶段已开始体味社会的多样性。而复旦学

院、上海大学社区学院、阳明学院等采取新生书院模式,其原因则是基于这些学校的大类招生

改革。建国后,高等教育实施改革,对学科进行了细致划分,为解决学科间被割裂的问题,复

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开始了大类招生的尝试。没有具体专业,仅归属某个学科大类,书院

承担新生的基础培养工作,这类高校的书院也就自然成为新生书院。

    

(二)宿生规模调控

    

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开始反思规模膨胀带来的教育异化,现代巨型大学中,如何借助

书院的优势来弥补现代大学的缺失呢?在这一理念下,书院规模应当是适度的,可实现宿生间

的互动和社区文化的建设。可除西安交大励志书院、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宿生在

1000

人以内,前

述的众多书院人数大部分都在几千人以上,数千人的社区很难实现教育的精细化和宿生之间的

有效互动,因此,书院规模应得到控制。结合中国目前书院制的现状,学生保持在

1000

人以内

的规模是比较合适的。

    

(三)打造特色书院

    

学生入住书院一般是以专业为单位,同一专业、同一学院学生相对集中,学生很难流动,

也无法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或课程,也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本身聚集

了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而书院制的出现就创造了一个个独立空间,由不同人群组成

的书院才能形成不同的特色。书院创设了一个思想交汇碰撞的平台,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文

化品格在书院共同体内代代相传,使得每个书院具备不同的精神气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书院

模式。探寻一条适合本国国情、本校校情,根据书院实际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有的

放矢,准确定位,才能打造别具特色的书院。

    

(四)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

16

号文件中,强调“学

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

置”。秉持“育人为先”的各高校试点书院均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建设,为未来书

院制推广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打破传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住宿、生活、学

习的模式下,如何把书院建设成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阵地,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书院建

设总体规划中,是当前寻求思政工作改革突破的一种重要途径。

    

书院制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而中国古代的书院也绵延上千年,但目前国内书院

建设才刚刚开始,因此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也要从中国书院历史中寻找智慧。西方书院制

经历不同国家、时代的淬炼,已有非常完备的制度。中国古老的书院制育人模式,更具有传统

文化底蕴和人文主义精神内核。有理由相信,随着书院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文

化特色的国际化书院一定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

    

——————————

    

参考文献:

    

1

〕王炳照,等

.

简明中国教育简史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

〕范双利,彭远威

.

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

[J].

高教探索,

2014

,(

06

. 

    

3

〕张倩

.

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

[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

〕余小明

.

英美住宿式书院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J].

现代大学教育,

2015

01

. 

    

5

[

]

柯瑞恩

.

剑桥:大学与小镇

800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6

〕刘艳菲

.

住宿学院——耶鲁学生的精神家园

[J].

世界教育信息,

2007

,(

01

.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借鉴西方成功经验,创新我国书院制育人

作者:朱媛媛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2期

摘要: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尝试开办书院,此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在研究西方住宿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书院制改革、特色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书院制;育人;

文化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2-0157-03     

Residential College意为书院制,西方自12世纪起就实行书院制(也译为“住宿学院制”)。书院具备系统的组织功能和相对全面的育人功能,既是普通生活社区也是小型学习社区。而书院制在中国早已有之,它始于唐,兴盛于宋、明,清末设新式学堂后方退出历史舞台。书院在中国古代是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高层次教育机构。

一、中西书院制对比研究

(一)起源和理念西方书院起源于12世纪欧洲教会或贵族为大学贫困学子捐资建造的寄宿屋舍(House),后来经过逐步完善成为书院,牛津、剑桥的住宿学院就是这种模式。后来,美国大学也继承这样模式,并逐步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书院是被科举制度催生出来的,其初始功能为藏书之所,随时代变迁,扩展为讲学、庙祀、课士,再逐步深化成为个人读书治学、讲学收徒的有组织的教育体系。“自宋、元、明以至清代,为时经数百年之久,关于书院之内容规则,虽不无变更添补之处,然其目的之在于讲学以正人心,补国家学校之阙失,则始终一贯”。

(二)类别及影响范围根据书院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书院,广义上的书院涵盖一切以书院为名的文化组织机构,而狭义上的书院仅仅指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组织,本文所讨论的书院正是狭义上的书院。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西方书院可分为先有书院后有大学、先有大学而后设立书院两种。英式书院由寄宿屋舍发展而来,因此多为先有书院后有大学,书院的创始人多为著名学者或社会名流。如剑桥大学共有31个书院,书院在行政、财务、招生、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书院是大学教育兴起之后借鉴英国书院模式发展而来的,如创办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校友捐助成立住宿学院(现已发展到12所)。住宿学院虽相对独立,但在行政、财务等方面依然要受到大学的制约,自主权相对有限。中国传统书院因其文化的独特性,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泰国、越南等地。另外旅居国外的华人也在欧洲、美国等地创办了一些书院。中国式书院在中华文化共同体下成长,因此具有发展的连贯性,故众多书院在类型上并无显著区别。

(三)教育特色及思想内涵文库  

    教学与居住、教育和训育、教学与学术研究、自学与指导高度整合,这是中西书院教育的共同特征,但区别也非常明显。西方书院实行的是通识教育和完全学分制,注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与心灵的浇灌。学术导师教授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及个性化培养。书院管理人员、导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将住宿学院建设成文化氛围浓厚的小家庭。每一所住宿学院都是由不同年级、专业、社会出身、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的人混合而成。自由、包容且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得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影响更深刻,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中国书院重在道德教化。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明确提出书院教育方针为五教,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书院以道德教化、涵养人格为目的,不以术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不以科举功名为目标,成为游离于官学和私学之外的一种独特教育制度。书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宋代著名学者吕祖谦首创“讲会”制度后,书院有了很大发展。所谓“讲会”,即讲之所会,师生间、学生间可自由辩论,百家争鸣,同时兼顾知识与人格并修,管理自主。因而,书院不仅是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也是文化组织和文化载体。  

    (四)管理与组织架构  

    西方书院经济或独立自主,或经费依靠大学整体拨付。外国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管理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书院管理者一般为教授兼任,其他管理人员则由学生事务专业人员担任,即“教授治校”。西方书院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立生活、思维能力的人,学生事务人员的配备上以专业咨询人员为主,更注重沟通,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中国书院以“学田”作为经费来源,在经济上基本独立。作为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组织,不依靠朝廷正式诏令而建立,主持者、管理者都没有官学身份。书院有自己的教学行政组织,主持者以讲学释难为主,兼顾管理,吸收学生参与管理,轮流分任,充分发挥学生自治自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生活与学习准则的学规,管理制度完备。  

    (五)学生录取  

    西方书院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书院学生通过申请某大学或书院进入,因此他们均拥有大学某专业学生和某书院宿生的双重身份(也有部分书院独立招收专业学生)。中国书院由于不是正统的官方教育,故能实现完全自主办学。各书院拥有自主聘任山长、选择学生的独立自主权。在办学上,“书院聚四方之俊秀,非仅取才干一域。或有远朋,闻风茶道,欲问业此中者,义不可却”。师生均流动自由,因而入学或毕业都没有制度化的标准。  

    二、中国当代书院制的发展路径  

    随着中西教育交流的增多,书院制在中国再度兴起,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为适应大学国际化发展要求,书院制日益成为一股潮流。  

    (一)中国高等教育(包括书院)的近代化历程  

    在中国,清末始设新式学堂,成立于1895年的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1905年末清政府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停办书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随后,书院制的支持者们开始了将中西方教育模式融合中式教育的种种尝试,如梁漱溟1924年在山东创办重华书院,1940年在重庆创办勉仁书院;张君劢1934年创办广东学海书院,1939年在大理创办民族文化书院;钱穆先生在香港创办了迄今为止仍堪为书院典范的新亚书院。中国近代书院的实践为现代大学探索创办新书院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效法苏联式教育,通过院系调整,对大学进行改造.实际上抛弃了古代书院这一模式。但是,现代中国大学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未能很好地解决

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中华文化出现了断层,而这种断层又直接导致了现代大学精神的缺失。 

    (二)中国当代书院的探索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向纵深发展,中国大学教育体制弊端逐步显露,社会文化功利性、低俗性倾向对校园文化不利影响日深,部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那就是发挥书院对大学教育的补充功能。为此,国内一些大学开始了现代大学书院制的探索。复旦大学2005年成立复旦学院,下设四所书院;上海大学2011年成立社区学院;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设立八大书院;汕头大学2008年成立至诫书院;宁波大学2008年设阳明学院,等等。一时间,书院如雨后春笋在国内高校发展起来。  

    1.学生住宿方式。根据住宿生的成分,书院可分为完全混住和不完全混住模式。汕头大学至诚书院是本科四年全程制书院,是完全混住模式的代表。而更多的书院则是新生书院。如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宁波大学每年均有一批按照大类招生的新生,他们全部入住本校的书院,故为不完全混住。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模式则介于两者之间,该校本科生按照“横向交融,纵向贯通”的原则被分人8所书院,而每所书院包括若干专业l至4年级所有学生。  

    2.学生入住方式。按照学生入住书院的分配方式,主要有随机组合和相对集中两种方式。一些高校入住书院的学生全部为随机抽签安排,随机被编入不同宿舍,使得每一间宿舍的同学的年级、专业呈现多样化的状态。而更多的书院则采取相对集中的模式,如上海大学、宁波大学等同一大类的学生入驻同一书院,同一大类学生住在同一栋楼,以利于学生间专业交流和学生的管理。  

    3.书院教育定位。按照教育目标的不同,现行的书院又可分为德育型和通识博雅型。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和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均以德育为先,注重育人功能,通过书院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及开设的各类拓展课程,把“如何做人”的教育落实到大学生生活中。而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的学生入驻书院后,每个书院围绕学校的不同大类体系开设不同的通识课程,致力于学生的博雅教育,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另外,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则设立交叉学科专业并招生,在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和专业方向,且采用弹性学习年限。4年均集中住宿,以宿舍区为依托开展学生活动。虽没有明确打出书院旗帜,但其精神实质却暗合书院理念。  

    三、中国书院制改革的关注点  

    (一)建设模式选择  

    国内书院有完全混住和不完全混住两种模式,采用何种模式实际上与该校的改革大方向有关。前述汕头大学至诚书院为完全混住模式的代表,究其原因在于汕头大学是以打造“先进本科教育”为目标,学校的办学重心在本科阶段,因而书院制的设立便围绕培养实用性人才展开。完全混住模式模拟了现实社会,事实上让学生在书院阶段已开始体味社会的多样性。而复旦学院、上海大学社区学院、阳明学院等采取新生书院模式,其原因则是基于这些学校的大类招生改革。建国后,高等教育实施改革,对学科进行了细致划分,为解决学科间被割裂的问题,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开始了大类招生的尝试。没有具体专业,仅归属某个学科大类,书院承担新生的基础培养工作,这类高校的书院也就自然成为新生书院。  

    (二)宿生规模调控  

    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反思规模膨胀带来的教育异化,现代巨型大学中,如何借助书院的优势来弥补现代大学的缺失呢?在这一理念下,书院规模应当是适度的,可实现宿生间的互动和社区文化的建设。可除西安交大励志书院、汕头大学至诚书院宿生在1000人以内,前述的众多书院人数大部分都在几千人以上,数千人的社区很难实现教育的精细化和宿生之间的

有效互动,因此,书院规模应得到控制。结合中国目前书院制的现状,学生保持在1000人以内的规模是比较合适的。  

    (三)打造特色书院  

    学生入住书院一般是以专业为单位,同一专业、同一学院学生相对集中,学生很难流动,也无法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或课程,也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本身聚集了不同地域、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而书院制的出现就创造了一个个独立空间,由不同人群组成的书院才能形成不同的特色。书院创设了一个思想交汇碰撞的平台,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文化品格在书院共同体内代代相传,使得每个书院具备不同的精神气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书院模式。探寻一条适合本国国情、本校校情,根据书院实际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定位,才能打造别具特色的书院。  

    (四)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颁布的16号文件中,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秉持“育人为先”的各高校试点书院均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建设,为未来书院制推广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打破传统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住宿、生活、学习的模式下,如何把书院建设成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重要阵地,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书院建设总体规划中,是当前寻求思政工作改革突破的一种重要途径。  

    书院制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摸索过程,而中国古代的书院也绵延上千年,但目前国内书院建设才刚刚开始,因此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也要从中国书院历史中寻找智慧。西方书院制经历不同国家、时代的淬炼,已有非常完备的制度。中国古老的书院制育人模式,更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主义精神内核。有理由相信,随着书院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化书院一定能够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亮点。  

    ——————————  

    参考文献:  

    〔1〕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014,(06).  

    〔3〕张倩.我国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余小明.英美住宿式书院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5,(01).  

    〔5〕[英]柯瑞恩.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6〕刘艳菲.住宿学院——耶鲁学生的精神家园[J].世界教育信息,2007,(0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

作者:《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590267e1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e

来源:百度文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采菱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湖塘广电东路131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