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院制的历史发展看现代高校书院制度
【摘要】书院是我国古代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学生培养具有重大作用。本文通过解析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典型形式——书院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并通过列举书院制在现代高校形成和发展的实例,指出了书院制实施对高校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书院;历史进程;高校;
一、 书院制的历史发展进程
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发端于唐,规制渐备于五代,极盛于宋元明清。书院之制,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用以补充府、县、厅学的不足。它的创设,或由官方拨款,或由民间捐助,为一方文教的中心。其要旨在“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为国家培育输送人才。书院最初是以藏书、校书机构的形式出现的,其主要职能在于满足皇家收藏图书的需求,唐代中叶建立的丽正、集贤书院即是典型。因而,这一时期的书院是作为国家图书馆性质存在的。但社会需求改变了书院的性质,使之向教育机构转变。唐末五代之际,由于战争及政治的影响,官府无法为士人提供足够的求学之所。而统治者实行科举取士,士人对获取应试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在这种背景下,,为获取应试知识,士人纷纷隐居山林藏书、读书,以弥补官学荒废之不足。在长期的隐居读书期间,某些学有专长的隐居者被尊奉为师长。不仅如此,有不少学识渊博的士人在隐居读书的同时,还结庐教授生徒,并以书院或者书堂来命名这种读书或者讲学场所。至此,以书院命名的这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已初露端倪。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是书院从藏书机构转变为教育机构的主要推动力,而此时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满足朝廷选拔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作为教育机构性质的书院产生的逻辑基础是通过人才培养以满足朝廷为主导的社会需求。赵宋王朝建立之后,通过给予科举及第者相当丰厚的精神和物质回报,导致士人阶层急剧膨胀。然而,无论是国子监还是地方官学都无法满足士人的求学需求,大批渴望获得儒家经典知识的士人只能徘徊于官学教不修,在官方的支持下,五代时期几乎损毁殆尽的书院又纷纷被修复,并且出现了创建新书院的热潮,涌现出诸如白鹿洞、嵩阳、岳麓、石鼓、睢阳、泰山、茅山等著名书院。书院的人才培养职能较唐末五代也有更加充分的发挥,甚至有取代官学之势,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人才培养机构。南宋时期,通过人才培养来满足朝廷对治术之才的需求在大多数书院中得到延续,南宋后期不少书院更是直接教授科举之学。宋代是通过科举取士这一文教政策来引导书院按照统治者意志发展,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使书院的学术创新还有一定的空间。元代朝廷的书院政策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按照官方的需要培养人才成为元代书院的主流,也就是说满足社会需求成为元代书院发展的主要逻辑。明清时期在统治者的控制与笼络下,为朝廷培养人才在书院发展过程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甚至成为支配书院发展的唯一逻辑,书院也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属机构,即成为培养治术之才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以科举为主要目标,发展学术在书院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式微。应该说,随着统治者的意志通过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地在书院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使得书院的工具性愈来愈明显。这样,人才培养就逐渐从书院存在与发展的主要逻辑演变为限制书院发展的主要因素。近代古代书院制度早已随着科举制的覆灭而消亡。
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国际化、多极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高校日益融于不断开放的社会中,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形形色色的诱惑,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寻求着发展机遇。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实行的书院制正是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仿效国外住宿学院,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它主要以学生宿舍为管理的空间和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承担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养成、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任务,实质上是一种学生社区生活管理模式。
如今,“回归”的书院制,涵义显然不同于古代书院,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独具特色,从创校之日起即卓然独立于港内高校,复旦、西安交大率先在大陆掀起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现行学生管理格局,引进书院式学生管理。
二、我国高校实施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目前社会发展速度很快,外来各种思想不断地影响和冲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教育界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网络已经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资源的共享更是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学生人手一台电脑,和同学、教师的交流更多地依赖网络,很多时候已经成为网络人了,甚至连交作业这样的基本工作也要求教师通过网络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新时代大学生轻视传统教学手段,渴望有一种和网络时代配套的教育手段和途径的出现。大学面对这种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始出现管理思路以及管理方法上的拐角。随着扩招和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大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对大学的身份也发生了称呼上的变化,大学生已经由以往的求学者变成了如今的“消费者”和“顾客”。尤其在一些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学生称呼教师为老板已经成为部分人可以接受的事实了。家长出钱,学生消费,花钱才能受到教育,这种心理促使如今的特殊“消费者”对作为“工厂”的教育机构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关心自己做“股东”的工厂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也正是有了这类经济关系的变化,大学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仅由管理者说了算,教育的提供者(高校)与消费者(大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冲突越来越多,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然而,社会不可能取消正规教育,因为“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因为书籍和知识的符号已被掌握,正规教育为年轻人获得一种经验开辟道路,如果让年轻人在和别人的非正式的联系中获得训练,他们是得到这种经验的”所以,在新情况下谋求新的出路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2、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本身存在弊端。目前,我国各高校大都采取校、院(系)两级学生管理,即便是实行了学分制或者说完全学分制的高校,采取的也是这种传统的学生管理体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生需求的变化和增多,使原有的这种学生管理体制的弊端不断呈现。比如学生管理理念、学工队伍以及延续了多年的科层管理模式等这些原本的骄傲在如今的形势下都成了弊端。首先是学生管理理念。“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长期以来,高校已经习惯了只要不出事就好,过分追求服从甚至是盲从,忽视学生的具体需要以及情感体验,这种管理的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以往的社会背景下,这种理念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而高校实施扩招后,大学生的来源已经变了,不再是单一的了,来源的多样化,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学生要求平等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呼声也越来越大。一项调查表明,73.67%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过程,30.63%的学生表示希望参与讨论,23.95%的学生表示希望知道详情,23.31%的人表示希望有权监督学校的管理,17.90%的人希望对学校管理能够有权决定,只有 4.22%的学生表示不希望参与。其次是学工队伍。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流动性强,整体素质不尽如人意,人数少,待遇低,社会地位也比一般教师低,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份工作,等等,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瓶颈。在传统高校,尽管学工队伍相对稳定,但学工队伍里的很多人对自己的职业并不是真正认同,而在想方设法转岗,没有受过正规思想工作教育的从业者比比皆是,这使学工队伍本身显示出一种劣势。同时,辅导员工作任务量大、烦琐,也是这个岗位本身的一大特点,教育部规定每 150~200 名学生配备一位专职辅导员,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达到这一要求,一个辅导员带 500~600 名学生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每个学生一张课表的情况下,辅导员工作量之大、任务量之重,非亲历者难以体会,这导致他们无法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使得学生更是怨声载道,不满情绪日益增加,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就更突出了。最后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取的科层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缺少民主参与和监督。当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以科层制为主,学生管理也是如此,形成了一套上至学校党委下至各院系党委、辅导员的科层制管理体系。教学班也是从班长到最后的寝室长都实行科层制,这种管理体制,在原有的体制下没有太大的问题,它能够适应以往高校的需要。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权力高度集中,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或者说管理人员几乎没有发言权,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座谈会徒有虚名,谏言纳策更是一个形式,学生对管理失去兴趣,不再愿意参与其中。这种缺乏监督机制的管理体制,已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以及高校特点格格不入,显得举步维艰了。
二、 书院制在现代高校形成和发展的实例
1、香港中文大学的书院制
香港中文大学是在中国香港地区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书院制是香港中文大学创校至今的悠久传统。按成立时间先后,分别有新亚、崇基、联合及逸夫书院。最近几年在中国内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大一向十分重视书院制,书院所提供的亲切环境、通识教育和非形式教育,对培育优秀同学非常重要。”刘遵义校长总结出了香港中大书院的特点,即通识教育、非形式教育与亲切的外部环境。香港中大的通识教育由各书院承担,学校只负责教学活动,同时各书院通识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实行了以“非正式通识课程”为载体的书院通识。同时把非形式教育作为实践教育的主渠道,有正式教育无法达到的功能,它强调教育的过程而非教育的结果。香港中大各个书院都有比较完备的组织架构,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书院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并都有自己的管理章程,用来规定书院各机构的职权范围。服务设施完备,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舒适的学习与休闲空间。
2、复旦大学的书院制
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之际,成立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复旦学院。学院首创四大书院,它们分别以已故老校长的名字命名,即志德书院、腾飞书院、克卿书院和任重书院。各书院根据专业、国别地域、民族远离原则编班和安排学生宿舍,以后每年入学的新生都要首先进入“混编”的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文理综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之后再进入专业院系学习,改变了过去以院系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模式。新书院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也是交流思想、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树立集体荣誉感的平台。新书院作为学生的住宿点,不仅仅是生活的地方,更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思想、施展才华、开展各类活动和进行通识教育的地方。复旦大学的 4 所书院都是清一色的老建筑,正门有匾,室内挂有字画,目的是制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奋力拼搏。复旦大学的书院也开设了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党建工作室、大学生导航中心以及意义深刻的学样拓展中心。每个书院都设立学生工作小组,大概每个书院只管理十个左右的班级。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彰显个性,复旦大学专门设计了别具特色的院服,学生穿上院服后对自己所属书院的认同感更强,归属感也更强。
3、西安交通大学的书院制
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的雏形最早始于2005年10月成立的“文治苑”。2006年9月, 彭康书院的成立标志着书院制在西安交通大学正式推行。西安交大的彭康书院由4栋相邻近的学生公寓组成,设院长、副院长和党总支书记,并配有若干常任导师和兼职导师。彭康书院对入住学生的作息时间、宿舍卫生、个人行为与礼仪规范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学生早上统一起床出操,晚上统一熄灯。同时,还给每个学生制作了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方面评分的品德操行卡。在彭康书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又先后成立了文治、宗廉、启德、仲英、励志、崇实等书院。西安交大校长郑南宁说,西安交大设立书院,不是单纯地回到过去,也不是简单地模仿欧美的大学书院制,而是赋予书院新的内涵,它是一种学生社区的新形式,是本科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在本科期间不仅是专业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书院的学生和主人,参与书院的自主管理。书院倡导的是一种文化,用爱心和善意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 西安交大的书院制通过建立严格的校园生活制度、建设温馨活跃的校园生活氛围、开展科学的领导力培养计划,对学生实施军训、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活导航、学业规划、学习辅导、习惯养成、公民素养与礼仪培养、综合素质拓展、心理辅导与困难援助等一整套育人计划。
除了上述高校之外,华东师范大学于 2007 年也专门组建“孟宪承书院”,对免费师范生实施书院式管理,为这些学生建立相对集中的学习和生活圈子,促成其共同的教师职业信念与价值观。还有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拟施行书院制,后因种种原因而搁浅。
三、 书院制实施对高校的意义
1、书院制度是真正实现通视教育的教育制度。中国古代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教育注重讲明义理,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书院名儒学者治学注重求实、创新,在治学风格上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儒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私人讲学,培养通才”是我们传统教育中最有价值、最值得保存的先例。至于书院制度,则是真正的通识教育。书院才是我们现在一直强调的小班教育,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讨论问题、启发式教学等等。相对于以往的学院制,不同专业的学生住在一起,有利于相互交流,增进集体合作氛围;另外,现在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更多地强调个性发展,而缺乏集体协作精神,书院强调更多的集体与统一活动,并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而这实质上也就具有了‘补课’的性质。
2、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提供非形式教育(即非课程形式),配合完全学分制,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书院制模式是高校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有效途径。所谓“全员育人”,一是指育人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使每一个学生融入书院生活;二是指所有教师都有育人的义务和职责,都要参与进来。如香港中文大学明确规定教授要有10%的工作量用在书院上,以指导学生。复旦学院为保证“通识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调动全校教育资源,成立了由学院专职导师、特邀导师和班级兼职导师组成的导师团,承担指导学生日常学习、课程修读、具体选课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重要任务。
4、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高等教育强国的特征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很高的贡献率。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生管理的目的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学生管理理念、模式、制度、措施要主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复旦大学、西安交大的书院制,以通识教育为依托,打破专业界限,为不同学科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条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品格养成,造就创新型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5、有利于大学组织文化的形成,加强学生的归属感。大学组织文化蕴涵着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是大学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下,大学组织文化得到全面体现。香港中文大学的四大书院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复旦大学的几个书院位于复旦主校区的中心地段,是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这里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令人有怡然自得之感。中国古代的书院即多建在环境优美之处,陶冶学生身心。书院配有休闲娱乐设施和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适宜的文化环境。而且书院多以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和对学校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的名字命名,以使学生铭记学校历史,继承学校优秀传统。每个书院均有各自的院徽、院匾、院训楹联、院旗、院歌、主题色和印有学院Logo和代表书院颜色的院服,构成具有书院特色的文化标识系统。逐步形成的书院精神和书院文化,增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凝聚力,进而增强了学生对书院的认同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书院内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性格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形成了制度性约束。
【参考文献】
[1]李兵.书院:在限制与自由中绵延千年——论书院的发展逻辑,2007,(5)
[2]李翠芳,朱迎玲.现代高校书院制建设及原因追溯,煤炭高等教育,2009,(5)
[3]王鸣琦.书院制回到高校——西安交大彭康书院见闻, 陕西日报,2007,2
[4]矫圆圆.书院精神的当代诠释,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9
[5]李翠芳.书院制—学生管理体制的新探索,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