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有效衔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组织领导
(一) 组长
任韧、方燕、马叶红
(二) 组员
仇伟红、吴鸣凤、谢萍、王红梅、张佳丽、管敏、管文玉、王梦亭、张叶、潘丽莉
三、目标任务
(一)增强衔接意识。改变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的状况,建立幼小合作衔接机制,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推动双向科学衔接。
(二)创建和谐环境。从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着手,努力创建适合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和谐、健康过渡的校园环境、作息时间及学习环境。
(三)设置有效课程。通过开发适应性课程,引导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以课程为载体,实现从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到小学以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的转变。
(四)促进共训共研。在幼儿园、小学加大对幼小科学衔接工作的宣传、培训、研究力度,将幼小衔接教育纳入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新生家长等多维培训中。
(五)形成多方合力。改变原有幼小衔接机制不够健全的状况,建立行政推动、教科研考核、家长参与、社会支持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有效衔接。
四、实施原则
(一)保障儿童立场充分彰显。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二)促成双向衔接落实落地。强化衔接意识,扎实推进小学与幼儿园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推进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小学起始年级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助力幼小顺利过渡。
(三)统筹多方资源有效整合。调动利用多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有效整合,力促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营造家园校共育机制和良好氛围,形成合力。
(四)确保评价机制有力执行。健全评价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性作用,扭转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确保机制得到有效实施。
五、实施内容
(一)学习增效,提高科学衔接主体意识。
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和小学低幼各科《课程标准》等,加强幼小科学衔接的理论学习,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儿童行为习惯、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园、小学的教育目标及要求,确保幼儿园、小学的教育价值取向一致。重点强化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的学习和解读,不断增强教师双向主动衔接意识,提升解决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实践中突出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打造科学衔接时空氛围。
1.在空间环境上,幼儿园大班在环境布置中增加一些表征记录,引导孩子在环境中对数字、汉字感兴趣,也为学前书写做好准备。小学一年级班级文化布置和室外活动场地向幼儿园靠近,邀请幼儿园的教师参与班级文化设计及场景布置。在一年级室外活动区建造儿童小乐园,布置兼具参与性、体验性的设备及活动项目,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2.在时间安排上,根据幼儿园和小学在校作息时间的不同,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间。幼儿园大班上、下学期逐步将一节课时间调整成30分钟、35分钟,和小学时间自然衔接。小学在开学第一个月的过渡期内设置临时作息时间安排,将原本40分钟一节课时间调成35+5的模式,即35分钟的课堂学习加5分钟的游戏活动。
3.在课程安排上,基于幼儿园儿童户外活动时间长的特点,小学针对性增加1节体育活动课,充分利用大课间、午间休息、课后服务等时间为儿童提供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进身体健康的同时,促进智力发育,激发儿童对小学校园的热爱。
(三)强强联手,开设科学衔接优质课程。
1.国家课程坚持“零起点”。幼儿园纠正“小学化”倾向,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规范实施保教活动,反对和制止“小学化”倾向,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的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小学按照国家和省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针对性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坚持“零起点”教学,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完成环境、生活、社会性和学习等方面的适应过渡。
2.主题课程实现系列化。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根据国家制定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组织开展丰富的主题课程,以便幼儿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如:开展幼儿到小学参观体验课程,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小学九月份为一年级新生入学的关键适应期,着重从作息时间、主题课程安排等方面与幼儿园对接,积极做好入学适应课程。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熟悉校园环境”“认识同伴和老师”“了解学习科目”等系列化主题课程,在入学报到、开学第一天、建队日等时间节点分别开展“走进幸福门”、“入学礼”、“致敬少先队”等主题活动课程,以丰富多彩的课程为载体,让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3.特色课程体现连贯性。采菱小学的乒乓、信息、书法等特色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各课程要充分了解刚入学儿童的特点,从课程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方式入手,实现与幼儿园有效衔接,同时,将学校的特色课程引入到幼儿园,如在幼儿园大班推广乒乓课程,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儿童在幼儿园时就对乒乓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园可以结合小学的课程开设一些衔接课程,如创客启蒙、智慧搭建等。
(四)教师合力,构建联合教研长效机制。
1.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将幼小衔接纳入年度教研计划,落实到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中。组建联合教研共同体,明确两校(园)各有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幼小衔接教研工作,每学年各校(园)至少组织一次幼小衔接专题教研活动,积极推动幼儿园与小学实现双向对接。
2.提供经验交流平台。建立幼小互访制度,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学习座谈,促进经验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解读儿童行为的能力,以及抓住教育契机给予儿童适时、适宜的回应与支持的能力。每年6月、9月,小学和幼儿园互派教师跟岗学习,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学段儿童的情况,更好实现科学幼小衔接。
3.开展专题项目研究。围绕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难点及社会、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确立专项研究课题,共同建立学习研究共同体,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调研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基于儿童的学情研判,突出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跨学段、跨学科的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模式,促进研究团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促进专题项目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
4.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操作和思维过程,以评价机制为导向,引导教师尊重儿童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儿童提供个性化教育指导。重点关注儿童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适应程度,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小学、幼儿园、家庭及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五)家校园联动,创建协同育人良好环境。
1.建立机制。幼儿园和小学把家长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通过访谈、问卷、座谈和家长会等多种途径,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开展合作。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小学积极配合,及时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问题及意见、建议。每年5月开展校园云开放活动或线下校园开放日活动,组织幼儿园家长线上或线下了解学校,为家校合作搭建桥梁。
3.组织培训。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上主动公开、积极宣传学校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举措。幼儿园在幼儿毕业前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缓解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共同护航幼儿健康发展。小学在开学第一周内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认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生的变化。
六、机制保障
实行三方互动机制,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同沟通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幼小衔接理念,积极配合幼小衔接工作,切实引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实行 园校主动机制,建立学段互通、内容融合的联合教研机制,厘清幼小衔接工作任务清单,增强主动衔接、科学衔接、全面衔接,形成家园校共育,合力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机制。实行 部门联动机制,主动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从源头切断儿童参与幼小衔接班培训的机会,优化幼小科学衔接的社会环境。